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行动。科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推进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强化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保障,推动将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住房保障体系,畅通参加社会保险渠道。
目前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7%,进入提质增效的关键阶段。专家分析称,新型城镇化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扩大内需的战略支点,对于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具有关键作用,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江苏如皋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苏红键说。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琦分析称,从经济驱动效应来看,新型城镇化通过人口集聚和要素重组,不仅能撬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万亿规模的新增投资需求,更能持续释放消费升级潜力。
据测算,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带动2000多亿元新增消费需求。“这种投资与消费的双向拉动,不仅有助于应对当前有效需求不足的挑战,更为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持久动力。”张琦说。
他进一步说道,在城乡关系上,新型城镇化通过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使其享受城市公共服务,改善生活;通过城乡融合,促进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和提升县城承载能力,有利于缓解农村“空心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在区域发展中,新型城镇化还有助于重塑中国区域发展格局。新型城镇化通过优化“两横三纵”布局,疏解大城市非核心功能,促使部分产业和人口流向中小城市;同时,建设中小城市吸引更多农村人口转移,带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科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科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在操作层面如何确保“科学有序”?
苏红键表示,一是可以根据农业转移人口的居住特征有序推进,比如,对于在城镇有自有住房的未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可以加快推进其及其随迁子女、老人自愿在常住地落户;对于在城镇没有自有住房的农业转移人口,可以积极推进其享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二是可以根据农业转移人口的迁移类型有序推进。比如,对于就近进入本县市的本地农业转移人口,可以在尊重其自主选择城乡“两栖”的基础上,支持其在城镇登记落户;对于跨省市的农业转移人口,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市民化的着力点。
张琦认为,政府在统筹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必须要有所侧重、抓住重点、量力而行。比如优先解决住房,然后是教育医疗,最后是户籍,或者根据不同城市规模采取不同策略。“要根据城市承载能力等确定目标规模,保持政策连贯性,助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当前的难点主要在子女教育和住房保障方面。”苏红键指出,近年来,随迁子女在家长常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比重不断提高,基本实现了全覆盖,还有待进一步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提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质量。相应的,农业转移人口家庭的留守儿童比重不断降低。住房保障方面,目前一些地区正在推进保障性住房向农业转移人口覆盖,未来还有较大的推进空间,各地可以通过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带资进城”。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县域是城镇化、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单元,县城是就地就近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补齐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
“县域经济发展是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促进县域城镇化的关键,是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在现实中的重要表现。”苏红键建议,各县要因地制宜构建“3+2”产业体系(县域三次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新技术产业),加强县域劳动力就业培训与服务。
一要促进县域三次产业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促进县域特色农业发展,促进县域特色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农村电商、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积极完善农村金融、保险、技术服务等支撑体系。具备制造业发展基础的县,要积极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完善县域城乡商贸流通体系、电商体系,提高生活服务业发展质量。有条件的县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和文化旅游。
二要引育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新技术产业。积极优化营商环境,主动承接发展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带动县域就业和就近城镇化。欠发达县可以积极发展扶贫车间、乡村就业工厂等,帮助县域居民就地就近就业和创收。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积极引育发展数字经济,因地制宜推进智慧县城、数字乡村以及各领域数字化,推动数字技术赋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三要加强县域劳动力就业培训与服务。加强县域就业服务,加大创业扶持力度,统筹做好城乡两栖人口、返乡劳动力及其他各类重点群体就业。加强和统筹各类职业农民培训、电商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有条件的县积极提升职业学校发展质量,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欠发达县要加强与对口合作地区的劳务合作,多措并举扩大县域城乡居民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