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室
朱俊生:促进保险市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导读:2023年人身险市场将可能触底反弹,同时财产保险在车险与非车险的双轮驱动下将保持较快增长,投资收益率也将从谷底回升

作者|朱俊生「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负责人」

文章|《中国金融》2023年第4期

2022年,全球主要经济体由于通货膨胀率不断攀升,纷纷采取了加息的货币紧缩政策,给经济增长带来巨大压力。在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加剧以及疫情冲击下,我国消费、房地产、净出口等需求叠加下行,经济增长压力巨大。2022年3月以来,除8月短暂正增长外,实际消费一直处于负增长区间。同时,投资分化加剧,房地产投资继续深度探底。另外,疫情影响产业链、供应链运转,部分外贸企业交货难度增加,以及海外发达经济体加息对外需的抑制效应开始显现,出口和进口增速大幅下降。在不利的国际与国内经济环境下,我国资本市场出现了大幅波动,叠加疫情防控政策的影响,人身险保费收入增长缓慢,保险投资收益大幅下降。2023年,为了更有效地应对外部不利环境与经济下行的影响,保险业可积极布局和拓展个人养老金市场,优化保险资产管理体制和机制,发挥长期资金优势,努力提升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同时,完善符合现代保险市场体系要求的保险监管,激发市场活力,提振市场信心。

2022年保险市场发展特征

一是人身险保费收入增长缓慢。2022年受疫情防控政策影响,线下展业困难,新单保费增长乏力,行业增长压力巨大。2022年,人身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3.21万亿元,同比增长仅为2.8%。2022年,太保、新华、国寿、平安、人保寿险等上市险企保费收入增速分别为6.07%、-0.23%、-0.77%、-3.91%、-4.28%,增速呈现分化态势,业务增长压力仍然较大。

二是个险人力继续探底,代理人转型取得初步成效截至2022年6月末,个险人力570.7万,比2021年末(641.9万)下降70万左右。受人力下降的影响,2022年前10个月,个险保费收入1.48万亿元,同比下降0.89%,占人身险公司保费收入的51.4%。头部险企继续深化代理人转型,在提高队伍整体质量的基础上进行分级管理,通过优增优育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加快建立针对高端客户的专属团队。代理人转型提升了个险队伍质量与产能,个险代理人月均寿险收入、活动率等指标有较为明显的提升。同时,监管机构先后发布《人身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保险销售行为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关于进一步推动完善人身保险行业个人营销体制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为行业转型深化提供指导与方向,推动个人营销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完善。

三是银行保险进一步崛起。2022年前10个月,银保保费收入1.07万亿元,增长10.47%,占人身险公司保费收入的37.17%。银保期缴保费快速增长,2022年1~11月期交保费共计564.3亿元,同比增速30%,银保价值不断提升。2022年,银保渠道主导产品为储蓄型的增额终身寿险、年金,在储蓄型产品吸引力提升的情况下,银保渠道具有巨大的客户优势。同时,商业银行逐步重视代销保险产品,以增加中间收入,共同促进了银保业务的发展。

四是财险保费稳健增长,综合成本率下降。2022年财险公司原保费收入为1.49万亿元,同比增长8.7%。其中,车险保费收入8210亿元,同比增长5.62%。非车业务保费收入6690亿元,保持较高增长态势,占财险公司总保费收入的比例为44.78%。2022年,上市险企财险保费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太保、平安、人保分别同比增长11.6%、10.37%、8.26%。依托于意外健康保险、农险和信用保证保险等产品拉动,非车险保费实现较快增长,整体增速高于车险保费增速。2022年,太保、平安、人保非车险同比增速分别为18.9%、19.1%和11%。同时,受疫情管控限制车辆出行,以及自然灾害影响同比减弱等因素影响,赔付减少,综合成本率整体降低。2022年前三季度,人保、太保、平安综合成本率分别为96.5%、97.8%、97.9%,同比分别下降2.4个、1.9个百分点以及提高0.6个百分点。

五是投资收益率下滑明显。2022年资本市场波动剧烈,A股主要指数震荡下行,上证指数全年收跌-15.1%,沪深300收跌-21.6%,创业板指和科创50分别收跌-29.4%和-31.4%;中证1000收跌-21.6%。十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全年基本在2.7%~2.9%区间震荡。受资本市场与金融市场环境影响,险企总投资收益率明显下滑,造成净利润大幅下降。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末,平安、国寿、太保、新华总投资收益率分别为2.7%、4.0%、4.1%和3.7%,分别下降1.00个、1.22个、1.20个和2.70个百分点。

六是偿付能力水平有所降低。2022年,在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II的影响下,我国保险业整体偿付能力水平较上年有所下降。2022年第三季度末,保险公司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及平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12.0%和139.7%,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其中,财产险公司、人身险公司、再保险公司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38.9%、204.0%和309.1%。长期来看,在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II下,保险公司资本将更加科学、有效计量,引导保险公司回归保障本源,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预计会保持在合理区间。此外,保险公司发行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相关政策落地,进一步拓宽了资本补充渠道,有助于保险公司多举措提高核心偿付能力充足水平。

七是保险业发展的监管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在产品销售及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监管发布征求意见稿,要求银行保险机构承担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主体责任;明确了保险销售行为原则和分类,以及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需要承担的公众教育和信息安全保护义务;全面规范人身保险产品信息披露行为,切实保护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合法权益。在强化监管方面,监管出台管理办法统筹规范银行保险机构关联交易的监督管理;进一步加强保险机构资金运用关联交易监管工作,防范投资风险;建立健全保险公司非现场监管体系,明确非现场监管职责分工,规范非现场监管工作流程;加强银行保险机构公司治理监管,提升公司治理监管评估工作质效。在行业发展指引方面,监管出台指导意见,提出保险行业数字化转型方向;印发农业保险承保理赔管理办法,加快推进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发布绿色保险业务统计制度,发挥保险在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中的积极作用;将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区域扩大到全国范围,支持保险公司开展个人养老金业务;发布征求意见稿,扩大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适用产品范围。在资本补充方面,允许保险公司发行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有利于拓展保险公司融资渠道,提升风险抵御能力。在保险资金运用方面,拓宽保险资金可投资金融产品范围,进一步优化保险资产配置结构,提升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发布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监管规定,推动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提升核心竞争力,开展第三方资管业务。

2023年保险市场发展展望

随着疫情防控措施放开,头部险企转型成效逐渐显现,将给寿险复苏带来积极影响,2023年人身险市场将可能触底反弹。同时,财产保险在车险与非车险的双轮驱动下将保持较快增长,投资收益率也将从谷底回升。

一是人身保险将可能触底反弹。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新情况有利于储蓄型产品销售。目前全球经济面临衰退风险,中国经济也面临较大挑战。资本市场震荡下行,资管新规打破刚性兑付,长期利率下行,增大了家庭财富安全风险,家庭财富管理亟待提升包括保险在内的防御性资产比例,在不确定的经济变局中提供确定性保障,防范资产缩水风险。这提升了对于万能型年金险、增额终身寿险、两全保险等保值类保险的需求,有望带动人身保险触底反弹。同时,2023年个险人力降幅有望继续收窄,营销队伍企稳有助于个险渠道反弹。

二是财产保险将保持较快增长。一方面,近年来机动车保有量保持稳定增长,车险具有刚性消费特征,在车险综改压力释放后,有利于维持保费收入增长。同时,2021年以来,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022年,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累计567.4万辆,同比增速达90%,从而推动了新能源车保险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财产险公司持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非车险业务占比持续提升,成为财产险业务重要支柱。未来财险业务结构将进一步优化,非车险业务有望持续增长。车险和非车险业务双轮驱动,将推动2023年财产险业务继续维持较快增长态势。当然,随着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与放开,2023年财产险赔付率将面临一定压力,综合成本率可能提高。保险机构要致力于提升经营效率,进一步优化费用率。

三是投资收益率将从谷底回升。一方面,随着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以及宏观经济走出谷底,权益市场将大概率走高。2022年12月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深化供给侧改革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整体好转。2022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提振市场信心”,并对2023年经济发展给出明确预判“经济有望总体回升”。宏观经济稳增长、提振市场信心,将推动资本市场回暖以及长端利率提高,提升保险资金股票、基金以及债券的投资收益率。另一方面,随着房地产融资松绑政策陆续落地,地产风险缓释,也将推动险企改善房地产板块的投资收益。

推动2023年保险市场高质量发展

为了更有效地应对外部不利环境与经济下行的冲击,保险机构可积极布局和拓展个人养老金市场。同时,优化保险资产管理体制和机制,发挥长期资金优势,努力提升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为了激发市场活力,提振市场信心,还要大力完善市场的制度基础,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完善符合现代保险市场体系要求的保险监管。

一是充分发挥保险业相对优势,积极参与个人养老金制度建设。保险业可发挥产品、分散长寿风险、与养老服务有机结合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成为推动个人养老金制度发展的核心力量。首先,发挥养老保险产品能够提供长期确定性保障的优势,促进养老财富积累。养老保险产品期限长,有助于对抗人性中的短视与急功近利,推动短期储蓄转化为长期养老资产,优化家庭金融资产期限结构。养老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为复利,在长生命周期内可发挥复利效应,利用时间价值获取被动收入与长期增值,促进养老财富积累。养老保险可通过多账户的产品组合,实现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的有效结合,满足客户不同养老财富管理风险偏好的需求。其次,推动生命年金化领取,发挥保险分散长寿风险的独特作用。保险业应充分发挥在生命表、精算方面的优势,以及过去在提供年金化领取服务方面积累的经验,在养老金领取环节积极发挥作用。最后,养老保险与服务有机结合,为消费者提供综合解决方案。保险机构可根据自身的发展阶段、资源禀赋、发展战略等,审慎选择参与养老服务的商业模式,提升专业化运营水平。

二是明确政府与市场边界,促进普惠保险可持续发展。2022年底,银保监会印发《关于推进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要通过边界清晰的社商合作,形成成本可负担、商业可持续的普惠保险长效发展机制。以惠民保为例,政府与保险机构可协同合作,明确支持使用个人账户资金购买惠民保,在政府背书下进行多渠道推广,通过税收等激励政策鼓励企业为员工集体购买城市惠民保作为补充保险,政府也可为低收入等弱势群体购买惠民保,共同提升惠民保的参保率。同时,完善数据共享机制,建立完善的公开披露制度,为惠民保产品开发与设计提供精算支持,提升保险公司风控能力。保险机构要优化产品设计,加强与基本医疗保险衔接,合理设计保障责任和保费,以确保“普惠性”和“保本微利”,根据健康状态细分客户群体,产品设计中整合健康管理服务,增强获得感和参保积极性。促进惠民保与药品深度融合,在构建数据系统、探索创新支付模式、建立科学的特药清单制定机制方面加强合作,提升创新药可及性。

三是发挥长期资金优势,提升投资收益率。受制于体制、机制与投资能力等约束,保险资金“长钱短用”,长期优势没有显著发挥。特别是大型保险资管机构以国有为主,对承担风险的经济激励和责任不匹配,造成了保险机构通过期限溢价、非流动性溢价和信用下沉等方式追求更高投资收益的动力不足。因此,要适当提高风险容忍度,拉长考核期限,优化绩效考核体制,完善对承担风险的经济激励和责任匹配机制,倡导长期投资理念,提升投资能力,提高投资回报。

四是完善符合现代保险市场体系要求的保险监管。要重塑监管理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保险市场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将提升保险发展的质量作为基本的政策取向,实现保险从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更加重视保险业的结构调整、基本功能的发挥以及效率与竞争力的提升;相信并利用市场内生的风险释放机制,增加对风险的容忍度,通过市场出清及时释放风险。要下放行政权力,实质性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将本应属于保险机构的微观管理权限还给保险机构,降低监管成本,提高保险机构与市场的运行效率。将有限的监管资源配置于审慎监管、偿付能力监管与市场行为监管,防范系统性风险,保护消费者利益,提升监管的效率和效果。同时,监管要给市场留下探索和创新的空间,有效发挥其作为试错过程的作用机制。另外,实施竞争中立的监管政策,维护市场竞争的秩序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