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室
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科学指引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方位开展,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

档案对外交流工作是国家整体外交工作的重要方面,是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档案对外交流工作紧紧围绕国家总体外交战略,立足档案工作的特点和优势,在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的作用更加凸显。档案部门不断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档案外事实践创新,深度参与档案国际事务,在国际合作中主动展现大国担当,为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力量。

传承文化遗产留存世界记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是每个人的事。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关心和爱惜前人给我们留下的这些财富,我们民族的精神和独特的审美情趣、独特的传统气质,才能传承下去。

世界记忆项目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发起的文献遗产保护与利用项目。该项目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旗舰项目,是我国深入推进档案对外交流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贡献力的重要舞台。我国是世界上较早参与世界记忆项目的国家之一,是最早成立世界记忆项目国家委员会的国家,也是世界记忆项目亚太地区委员会的主要发起国和重要支持者。在世界记忆项目开展的一系列工作中,《世界记忆名录》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力最大、参与度最高的一项。

2018年12月,在第五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夕,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一号门入口处立起一块新的纪念碑。时年89岁的南京大屠杀受害者和幸存者代表夏淑琴女士缓缓为纪念碑揭开幕布……两米多高的方形石碑上刻着三排醒目的绿色碑文:世界记忆名录;南京大屠杀档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这是中国第一块镌刻着“世界记忆名录”字样的、专门为纪念档案文献成为世界记忆而竖立的纪念碑。

时间回到2015年10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官网上公布了当年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项目名单,中国申报的《南京大屠杀档案》位列其中。消息一经传出即成为舆论的焦点,媒体纷纷发布报道,国内外反响热烈。

《南京大屠杀档案》由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南京市档案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7个单位联合申报,共有包括《程瑞芳日记》、美国牧师约翰·马吉拍摄的南京大屠杀受害者状况的纪录电影、日军士兵拍摄的照片在内的11组档案。这些档案共同反映了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和无耻行径,其成功申遗,有力反击了日本右翼否认侵略、篡改历史的罪恶图谋,为服务国家外交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项目,不断提升档案文献遗产影响力,取得显著成果。尤其是成功申报《侨批档案》《元代西藏官方档案》和《南京大屠杀档案》等6项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申报《赤道南北两总星图》等7项文献遗产列入《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目前,我国有13项文献遗产列入《世界记忆名录》,12项列入《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

此外,我国在参与国际和地区世界记忆项目事务中积极提出中国主张、贡献中国方案,在世界记忆项目改革、文献遗产界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世界记忆项目在亚太地区推广与实施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深化中俄交流扩大档案合作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一段“彩色高清”开国大典视频在互联网上引发热议,迅速引来广大网友刷屏转发。

“我的天啊!仿佛在看开国大典的现场直播!”不少网友惊叹:“看到伟人们如此神采奕奕地出现在影像里,感觉好亲切!”“记忆从黑白变成了彩色,让我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

这段时长12分钟的开国大典彩色视频,正是由中央档案馆以俄罗斯联邦档案部门提供的开国大典彩色影片为基础剪辑制作并公布的,是目前公开的关于开国大典的时间最长、内容最完整的视频,同时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俄全方位深化档案合作形成的成果之一。

此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为表达俄罗斯政府和俄罗斯档案部门的真挚祝福,俄罗斯驻华大使杰尼索夫向中国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陆国强转交了俄罗斯联邦档案署查找到的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档案;先后向中方提供了有关中共六大的历史档案等……这些珍贵历史档案的征集对于更好地了解和研究历史、保存国家和民族记忆起到了积极作用。

随着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两国高层交往密切,人文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更加积极活跃。作为中俄人文领域合作的重要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框架下,中俄档案领域人文交流成果丰硕。中俄档案合作分委会已成功举行多次会晤,双方共同举办“中苏联合抗击法西斯胜利70周年档案展”“锦瑟万里,虹贯东西——中俄‘丝绸之路’历史档案展”等7个档案文献展览,召开“档案宣传工作研讨会”等学术研讨会7次,稳步扩大交流合作,为促进中俄两国关系作出了积极贡献。

服务“一带一路”共享档案成果

2013年金秋,习近平主席在出访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

9年来,共建“一带一路”正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取得了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其硕果惠及世界。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已同14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共建“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传承和弘扬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档案部门深入挖掘档案资源优势,拓展交流平台,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档案部门开展合作。

2018年12月,由中国国家档案局和中国教科文全委会共同主办,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承办的“锦瑟万里,虹贯东西——16世纪至20世纪初中外‘丝绸之路’历史档案文献展”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成功举办,捷克国家图书馆、土耳其国家档案总局、法国国家档案馆、匈牙利国家档案馆、印度尼西亚国家档案馆、中国澳门特区档案馆、日本国立公文书馆、波兰国家档案馆、韩国国家记录院、西班牙国家档案馆和21世纪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公约项目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共11家单位为该展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档案文献。

2019年4月,由中国国家档案局主办的“锦瑟万里,虹贯东西——17世纪至20世纪初‘丝绸之路’历史档案文献展”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主会场展出。同年9月,中国国家档案局和北京大学共同举办的“锦瑟万里,虹贯东西——中外‘丝绸之路’历史档案文献展”开幕式暨图录发布会在北京大学校史馆举行……这些都是档案部门利用资源优势,传播丝绸之路文化底蕴、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所作出的积极贡献。

推动交流互鉴展现大国担当

2020年6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提出,“国家鼓励和支持在档案领域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这些新要求为档案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档案对外交流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导,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围绕“国之大者”,发挥档案工作的独特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对话交流,积极开展档案国际交流,呈现出多层次、宽领域、广泛交流的良好态势。

中国国家档案局积极推动与国外档案界的交流合作,通过举办机制性会议、研讨会、定期互访等多种方式开展双边档案交流合作,共同探讨应对新时期档案事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增进相互了解,推动交流互鉴。在对外交流工作中,国家档案局紧紧围绕工作大局和重点任务,切实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先后与印度尼西亚、秘鲁、蒙古、波兰、阿联酋、葡萄牙、立陶宛、捷克、保加利亚、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的档案机构签署了双边合作协议或执行计划,通过举办专题展览、开展学术交流、出版档案资料汇编、交换档案复制件等形式开展合作。国家档案局联合有关国家档案部门在国内外相继举办的“中土关系档案展”“中印尼社会文化关系档案展”“中蒙关系1949—2016档案展”“两个遥远国度之间的友谊——中保建交70周年档案文献展”等多个展览均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同时,国家档案局利用“请进来、走出去”的交流模式,积极谋划、主动作为,邀请俄罗斯、土耳其、波兰、韩国、印度尼西亚、蒙古等国档案代表团对我国进行友好访问和档案业务交流;派遣中国档案代表团到其他国家了解学习档案工作实践,开展以档案接收与征集、企业档案工作、档案法律法规体系、档案资源建设等为主题的专业培训,与有关国家的档案机构保持了良好的交往与合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进一步深化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国国家档案局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开展非洲文献机构能力建设培训项目,并提供新冠肺炎疫情等危机中的档案工作应急经验分享,为非洲文献遗产应急能力建设贡献力量,向世界宣传中国抗疫经验和重大成果,在国际合作中主动展现大国担当。

登高望远天地阔,纵横捭阖自从容。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必将不断开创新局面、开辟新境界。我国档案部门也将继续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服务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