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室
ESG信披与碳减排:“双碳”引领下企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随着国内外政策对于ESG信息披露的持续加码,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更加看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求企业在实现财务业绩的同时,减少环境足迹。积极开展ESG披露并制定科学减排目标,无疑为企业的可持续经营提供新思路。

据每经网最新消息,近期共有26家上市公司暴露了环境信息披露风险,部分企业亮起了红灯,其中就包括联诚精密(14.600, 0.54, 3.84%)和华谊集团(8.360, -0.08, -0.95%)等千亿市值企业的子公司被纳入信披风险名单当中。

近年来,随着ESG(环境、社会责任及治理)责任投资理念的升温,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国内外投资者的关注重点,国家也出台多项政策引导和推动企业开展信息披露。5月15日,证监会《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指引(2022)》正式施行,在投资者关系管理的沟通内容中首次纳入“公司的环境、社会和治理信息(ESG)”。可见,企业进行ESG信息披露渐趋为“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态势。

ESG信息披露与科学减排目标

是企业的重要差异性因素

“双碳”目标背景下,低碳转型成为企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探索方向。商业发展也在逐渐向可持续性运营模式转变,而ESG(环境、社会和治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目前已成为企业非财务绩效的主流评价体系。

据上交所发布信息,2021年沪市主板公司贯彻落实“双碳”目标,绿色发展取得积极进展,共776家公司披露ESG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或社会责任报告,同比增长29%,披露数量创历史新高。从行业来看,披露数前五的行业分别为化工、医药生物、交通运输、公用事业、机械设备。 

当今世界,碳排放成本越来越高,制定明确的减排目标可以帮助企业高效减排,并降低气候问题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要求企业在实现财务业绩的同时,减少环境足迹,通过将信息披露纳入其商业战略,企业可以向投资界表明,他们有创造长期业务价值、提高效率和保障未来盈利能力的愿景。可以预见,详细的ESG信息披露和科学的减碳目标将成为企业赢得竞争的重要差异性因素。

绿色金融市场助力碳减排

碳中和债发行利率更高

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我国的绿色金融发展也迎来机遇期。能源基金会的一项分析表明,到2050年面向中国碳中和的直接投资可达140万亿元,碳中和相关的投资将在今后30至40年内为经济增长提供可观的投资推动力,这将引导我国绿色金融的加速发展。

碳中和债,是指募集资金专项用于具有碳减排效益的绿色项目的债务融资工具,需满足绿色债券募集资金用途、项目评估与遴选、募集资金管理和存续期信息披露等四大核心要素,属于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的子品种。通过专项产品持续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低碳循环领域,助力实现碳中和愿景。

通过商道融绿年度数据统计可知,2022年4月国内新发碳中和债21只,总量198.4877亿元。截至目前,2021年至今国内碳中和债共发行301只,总量3086.7232亿元。而从数量和规模上对比来看,资产支持证券都是碳中和债的绝对主力,21只碳中和债中,有14只是资产支持证券,且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规模也占到整个碳中和债发行规模的72%。

案例:中国人民银行会着力健全绿色金融体系顶层设计,推动中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进一步强化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同时发展碳金融,以市场化的方式实现控碳减排。

人民银行创设的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带动了更多社会资金投向绿色低碳的领域,并积极推进建设企业碳账户、绿色项目库和环境信息披露平台等双碳管理公务平台和绿色金融基础设施,研究CCER与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产品有机结合的新途径。

此外,人民银行还全面开展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已将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业务纳入定量评价范围,引导金融机构有序增加绿色资产配置。

截至3月末,人民银行发放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1386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225亿元,支持金融机构发放符合要求的贷款2309亿元和225亿元。

写在最后

随着国家政策的引领和监管力度的加大,ESG信息披露与科学碳减排目标已经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与经营的重要战略。对企业而言,做好ESG披露与科学碳减排规划不仅可以吸引更多投资者青睐,还可以有效避免潜在环境风险,提升企业形象。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也为不同行业企业带来绿色发展机遇,积极参与碳排放权交易,能够为企业带来巨大减碳收益,助推企业的绿色低碳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