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室
GRI的ESG影响力|三重价值解析

《GRI标准》已发展成为企业或组织编制可持续发展报告最重要的参考框架之一。

根据《金蜜蜂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2021》统计——

2021年,通过网络查询、企业主动寄送、企业官方网站下载等渠道,共收集到各类社会责任报告1940份,最终有1802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被纳入评估。其中,将《GRI标准》作为编制依据的比例达到31.63%,仅次于香港联交所《ESG报告指引》的37.24%,且与2010年相比,增长了15.54个百分点。

不可否认,《GRI标准》和ESG之间具有明显的关联性,但随着ESG的兴起,已经习惯使用《GRI标准》的企业还是纷纷开始思考:《GRI标准》能给企业ESG管理带来哪些价值?企业如何做才能有效获取价值……

掌握ESG信息披露的密码

1. 更实质地披露

2019年12月18日,香港联交所发布了新版的《ESG报告指引》,对环境范畴的指标提出了披露“目标及为达到这些目标所采取的步骤”的新要求。

显然,香港联交所不希望ESG报告成为一种流于形式的敷衍,而是希望通过ESG信息披露来推动企业对于相关议题的实质性反思,并通过目标管理的方式使相关举措真正落到实处。

那么企业应该如何进行该类指标的披露,以充分响应香港联交所的上市要求呢?

《GRI标准》不仅给出了明确的思路和方法,同时还在ESG信息披露范围、内容及相关数据的使用目的、使用方法、质保方法以及展示或报告方法上尽可能做到了统一,且给出的指标引导十分详细、可量化程度高,填补了ESG信息披露标准缺失的空白,能有效提升企业的ESG信息披露质量。

2. 更全面地披露

《GRI标准》覆盖了ESG的全部范畴,在环境、社会和管制三方面均包含详细的管理议题和管理内容,参照《GRI标准》可以向利益相关方提供企业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集中、全面和可信的信息。

据全球可持续发展标准委员会GSSB于2020年7月发布的《Link the GRI Standards and HKEX ESG reporting guide》,企业可以从香港联交所《ESG报告指引》视角出发,与《GRI标准》进行系统对比,一方面可以加深对香港联交所《ESG报告指引》内涵及要求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了解在满足香港联交所《ESG报告指引》的前提下,还能在哪些方面更好地进行信息披露。

3. 更灵活地披露

《GRI标准》的价值并不限于具体的披露内容,对于整体披露工作的应用价值也很高。

《GRI标准》在形式上和内容上极具兼容性,其模块化的结构使得不同主题、不同行业既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组合形成更加复杂和完整的ESG报告,使用《GRI标准》进行ESG报告编制很容易满足不同的ESG信息披露要求。

据《Link the GRI Standards and HKEX ESG reporting guide》给出的香港联交所《ESG报告指引》与《GRI标准》之间的关系对比,企业可以从《GRI标准》的视角出发,清晰了解满足香港联交所《ESG报告指引》的哪些信息可以作为应用《GRI标准》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内容和数据直接输入,从而减少大量的重复工作。

4. 更有效地披露

从披露的效果来看,由于《GRI标准》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认可和应用,加上其要求企业在ESG报告中加入内容索引,确保了获取ESG相关信息的方便性,有效降低了评级分析师和投资者错过关键信息的风险。

全球最大的ESG及可持续发展评级和信息平台CSR Hub指出,使用《GRI标准》组织报告的企业在可持续性评级上的表现优于不采用《GRI标准》的企业,CSR Hub的评级结果由565个不同的评级源输入得出,使用《GRI标准》的方法与否与企业在各种不同的评级方法中的优势程度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

定位ESG管理“什么最重要”

1. 广泛适用的分析矩阵

面对众多的ESG议题,企业不可能在每一方面都投入足够的资源和行动。因此,实质性议题识别成为了企业开展ESG管理的核心。

那么,企业应该如何开展实质性议题识别?2016版的《GRI标准》提供了分析工具,企业可以通过实质性议题分析矩阵的两个维度来确定实质性议题,一是组织的经济、环境和社会影响的重要性,二是议题对利益相关方的评估和决策的影响,只根据其中一个维度就可能成为实质性议题。

《GRI标准》的实质性议题分析方法已得到广泛应用,如联交所《ESG报告指引》附录指出实质性议题识别可以参考《GRI标准》,评级机构sustainalytics也参考《GRI标准》来评估实质性议题等。

2. 更大更远的分析视角

在实际操作时,大部分企业都面临着同一个“不完美”的结果,即聚焦财务视角,考虑短期效益,仅重视那些影响企业财务表现的经济议题,从而导致实质性议题的识别不全面与不完整。

针对此种情况,GRI于2021年5月31日在官网发布了《双重重要性:概念、应用与议题》,引入了“双重重要性”的概念,并在《GRI标准》(2021版)中对其进行了明确。

“双重重要性”要求企业在识别实质性议题时,应同时关注“财务重要性”和“影响重要性”,前者指影响企业财务和商业价值的议题,后者指企业对社会、环境和人造成影响的议题。这一要求使得那些短期来看不会对企业财务和商业价值造成重大影响,但会对社会、环境和人造成影响的议题也一并被重视起来。因为从长远来看,企业的活动和商业关系对经济、环境和人造成的大部分影响最终也将成为企业财务上的重大问题。

因此,应用《GRI标准》能够帮助企业以更可持续的思维来识别实质性议题。一方面帮助企业跳出财务视角,从“价值视角”或者“最大视角”来理解实质性议题;另一方面也有效推动了企业从仅考虑短期经济利益向追求远期综合价值转型。

找准ESG议题管理的方向

香港联交所明确提出,其《ESG报告指引》只列出了ESG汇报的最低要求。而《GRI标准》一方面包含更全面的管理议题和管理内容,另一方面由于其给出的指标引导十分详细、可量化程度高,对于企业开展ESG议题管理的指导性更强。

除此之外,《GRI标准》是目前全球使用最广泛的ESG报告标准,且要求企业以透明化和高可比性的方式对相关信息进行识别、收集和报告,使得全球不同企业间ESG议题管理水平的对比成为了可能。企业可以参照行业内或行业外的一流企业进行对标分析,通过不断追赶和超越,实现企业ESG议题管理的跨越式发展。

以“生物多样性”议题为例,2021年10月11日至15日,随着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昆明顺利召开,生物多样性保护议题上升到了新高度,也使得生物多样性最有可能成为金融市场政策与监管的下一个前沿领域。

但在目前的ESG管理和投资中,生物多样性一直未得到足够的关注。以香港联交所的《ESG报告指引》为例,对“生物多样性”议题的关注体现在“披露层面A3:环境及天然资源”,但除了在附录文件中提出“例如生物多样性”的字眼外,并未强制要求企业对生物多样性信息进行披露,更未说明企业应该如何进行披露。

那么企业可以忽略“生物多样性”议题的管理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尤其是那些深度依赖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进行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开展“生物多样性”议题管理已刻不容缓。

企业应该如何开展“生物多样性”议题管理?《GRI标准》给出了回答。

《GRI标准》将“生物多样性”议题细分为4个披露项,并详细说明了企业应该从哪些角度来识别其活动对生物多样性带来的影响,企业活动、产品和服务对生物多样性的重大影响源有哪些,如何识别这些影响,应该对哪些物种进行格外关注等。而这些内容,为企业开展“生物多样性”议题管理提供了有效路径。

一方面,企业可以借鉴各披露项的具体要求开展ESG价值分析,推动企业上下对“生物多样性”议题管理达成共识;另一方面,企业可以进一步梳理出管理要点、确定责任部门,逐步推动“生物多样性”议题的管理要求融入企业运营决策、业务管理和职能管理等各个方面在此基础上,企业也可以学习和借鉴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较为前沿企业(如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管理和实践经验,快速提升自身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GRI主席 Eric Hespenheide 提出:“GRI为各组织提供了一种全球通用的语言,以全面和一致的方式交流他们对人类和地球的影响——这种语言回应了所有利益相关方的需要且任何组织都能够清晰地了解他们如何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而在ESG发展的时代大潮下,GRI依然发挥着强大的影响力,服务企业深度思考ESG“管理什么”“如何管理”“如何披露”,助推企业在资本市场上乘风破浪、勇立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