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国“双碳”目标提出的第一年,彰显出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过程中的大国责任和担当。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涵盖了经济社会的众多领域,同时双碳目标的提出也为金融市场释放了巨大的机遇和潜能。随着国家《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和“十四五”工业绿色低碳发展计划出台,各行各业积极正在行动,推动“双碳”目标落地。
11月25日,经济观察报、经观传媒共同举办2021宏观经济论坛暨创新峰会。围绕“新发展、新秩序”这一主题,论坛邀请了政策研究者、经济学家以及企业家进行讨论分享,共同把脉中国经济走向,探寻全新发展路径。圆桌对话中,企业家作为经济赛道上奔跑的运动员,也和专家学者们共同探讨热点的经济话题。
“可持续发展再升级”圆桌论坛由社会价值投资联盟副理事长、盟浪科技公司首席咨询官葛兴安主持,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能源市场与能源金融实验室主任赵俊华、中证指数有限公司研究开发部、ESG业务部总经理监赵永刚、华兴资本董事总经理张慧、五牛控股管理合伙人马林庆共同参与讨论,探讨促进“双碳”目标实现、推动绿色发展、抓住碳中和机遇、ESG投资推动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葛兴安表示,推进双碳目标实现必然会对整个中国的经济供给端、需求端以及金融市场产生巨大且长期的影响,哪些行业将会受到双碳政策的影响、哪些行业会有长期利好,值得认真关注。
践行国家双碳战略,核心要抓住两个层面:一是推动国家能源转型,要从以高碳能源为核心的能源行业向低碳甚至零碳的能源行业转型;二是产业要向绿色低碳转型。能源转型中电力行业又是实现双碳战略目标的重中之重。新能源行业在未来十年,体量有望成长三到四倍,会有非常多的机会。
在赵俊华看来,电动汽车行业有着非常好的前景。交通领域的二氧化碳排放占总排放相当高的比例,整个交通领域的电气化,将逐步淘汰燃油车,改成使用电动车,这是双碳目标非常关键的一环。“十四五”期间,有望确定国内燃油车退出时间表,燃油车退场、电动车替代已经是大势所趋,也给中国汽车产业带来更多商机,包括电动车的核心技术、电池、电机、电控、电动车整车制造、电动车车载智能化系统等,将有非常多的发展机会。
中国正在构建与碳达峰、碳中和相适应的投融资体系,研究设立国家低碳转型基金,鼓励社会资本设立绿色的低碳产业投资基金。
张慧表示,在双碳政策的推动下,高瓴、红杉一些比较知名和头部基金机构快速且大量的投入到低碳和双碳经济的投资项目方向中来。据不完全统计,当前绿色和碳中和概念的基金已经超过2000亿元,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正式进入投资期,为当前国内投资方向提供了指引和充足的资本条件。
ESG成可持续发展重要抓手
“双碳”目标提出之后,ESG成为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抓手,也是评估企业管理水平和综合价值的关键。
赵永刚认为,在双碳战略的落实当中,ESG起着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ESG起到凝聚市场共识的作用,能够提供市场具有共识的框架标准。以前讲可持续发展,但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涵盖哪些内容,是比较宽泛的。ESG从目前来看,在国际上不管是监管机构还是市场机构都提供了可以参考的框架,而且很多监管机构推出了相关的信息技术标准。
第二,ESG目前形成了比较好的投资生态,ESG评价标准可以为上市公司相关ESG信息披露提供参照,ESG指数和相关的基金产品,为投资者践行ESG投资提供了工具,ESG数据可以为资管机构做投资管理提供服务。
第三,ESG提供了重要的非财务信息。通常ESG评价比较高的公司,展现出来的企业经营业绩相对更加稳健,同时具有长期的持续盈利能力和现金流。
赵永刚同时提到,目前全球市场存在ESG标准不统一和ESG数据规范性较差的问题。指数公司则在推动ESG标准建立、推动ESG投资实践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中证指数公司从国内ESG发展现状出发,在结合国际先进理念和中国市场特色的基础上推出中证ESG评价体系、发布ESG和碳中和系列指数及将ESG理念应用到ESG投资方面做了许多探索,“为打造中国ESG标准,推动ESG最佳中国实践”提供助力。
应对“双碳”战略机遇及挑战
马林庆表示,这轮“双碳”发展机遇,对每个企业来说,都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再学习、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算上今年,整整十年,我们要实现二氧化碳排放的峰值。这意味着2030年以后GDP保持继续增长的情况下,碳排放反而要稳中有降,经济也将面临巨大的结构调整。除了发展理念要向绿色、低碳、可持续变革之外,整个生产生活的方式也将面临深刻的变革。在碳达峰的第一阶段,绿色转型、技术变革、需求结构的升级都将催生许多机遇。
首先是新能源领域。目前能源消费是碳排放最大来源,其中又以煤电的碳排放量最大。降低煤电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提升地热能、风能、太阳能、海洋能、核能等可再生能源比例,成为“双碳”目标下首要解决的难题。因此,进一步开发清洁能源,加快如新能源汽车等实践应用,将是未来科技与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其次是钢铁、水泥、石化等高碳产业的低碳转型。事实上,一批相对成熟的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已经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一批掌握低碳技术的服务型企业正在涌现,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机遇将掀起一场传统行业的“绿色革命”。
最后是城市、建筑低碳转型潜力巨大。未来各地在城市化发展中,将进一步合理规划城镇建筑面积发展目标、建设城市生态和通风廊道、严格管控高能耗公共建筑建设、持续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实施工程建设全过程绿色管理和城市更新健全建筑拆除管理制度。这意味着,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将加快推进节能改造,提升建筑节能低碳水平;与此同时,绿色低碳建材、存量绿色改造服务也将迎来快速增长。
马林庆指出,中国已经发展成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十四五规划和“双碳”战略布局下,高质量的发展目标和ESG可持续发展理念高度契合。近年来,许多大型企业发现,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困境,正随商业格局的重塑得以改变,在企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交叉点上,可通过ESG完成了对自身业务价值的再创造与共享,市场主体也将面临更多的机遇。
碳市场启动 解决碳排放外部性问题
今年7月,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碳市场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核心的政策工具。
赵俊华认为,碳市场是支撑中国双碳战略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工具。碳市场的建立主要解决经济学上称之为碳排放外部性的问题,就是说传统的火电厂烧煤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经济效益是由火电厂本身获得了,但是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所产生的各种气侯变化等等坏的影响是由全社会所有人、全人类共同承担的,这称之为碳排放的外部性。
从碳市场的角度就是要解决碳排放的外部性问题,通过建立碳排放权的市场交易机制,给碳的排放权确定一个市场价格。任何企业要进行二氧化碳排放,是要根据这个价格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的。这就是碳市场的一个基本逻辑。增加了高碳行业的供给成本,自然就降低了高碳行业的竞争力。
与此同时,给减碳技术和减碳项目一些经济上的支持,相当于风电和光伏的运营商除了原有通过卖电产生的收益之外,还可以通过卖碳证书享受额外的收益。中国的新能源行业已经进行补贴,现在通过碳市场的市场交易机制,还可以给减碳的项目提供新的经济上的激励。
葛兴安表示,双碳目标的达成,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尤其是各类金融机构的主动参与。ESG指数的推出,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衡量投资资产价值的标准,要把握住可持续发展和双碳政策带来的新机遇,共同推动中国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