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室
全网首发|2021年中国企业生物多样性信息披露六大特征



“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

随着《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中国昆明召开,生物多样性议题受到商业界和大众的广泛关注。

在COP15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主旨讲话,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生物多样性不再只是一个环保概念,而是涉及自然与文化多层面的生命共同体。

10月13日,《昆明宣言》在COP15第一阶段会议上通过,承诺确保制定、通过和实施有效的“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包括提供与《生物多样性公约》一致的必要实施手段,以及适当的监测、报告和审查机制,以扭转当前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并确保最迟在2030年使生物多样性走上恢复之路,进而全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2050年愿景。

那么,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愿景的重要实践者,企业如何建立并持续完善生物多样性管理?目前中国企业对生物多样性信息的报告披露又呈现何种情况?

我们基于多年来对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生物多样性信息披露趋势的持续追踪,通过分析13个行业404份企业报告的生物多样性履责亮点和信息披露水平,总结2021年中国企业生物多样性信息披露六大特征,希望以此推动中国企业参与“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下的生物多样性主流化进程,为中国企业参与生物多样性伙伴关系建设、提升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带来启发和激励。

#1

生物多样性信息披露整体水平稳定,总量仍待爆发式增长


▲披露生物多样性信息的报告占该年度所评报告总数的百分比(2018-2021年)

2021年有404份报告披露生物多样性信息,占报告总数的22.42%,较2020年小幅回落,比2018年(336份)增长20.23%。

总体来看,披露水平持续处在低位。

#2

电力、采掘等行业生物多样性信息披露率最高


▲各行业披露生物多样性信息的报告占该行业报告总数的百分比

电力和采掘行业披露生物多样性的比例最高,分别为56.90%和50%。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和“双碳”目标引领,电力、采掘等能源产业链上的企业率先探索能源电力转型与生物多样性协同治理的新路径,在项目规划、建设、运营维护等全生命周期中关注生物多样性保护。

如中广核集团在2020年10月发布了国内首份基于自然资本核算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报告,以“避免—减少—减缓—补偿”的“阶梯型”生物多样性保护思路系统呈现了中广核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

#3

企业披露的减少生物多样性影响举措更具系统性


▲披露减少运营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措施的企业报告数量占本年度所评报告总数的百分比(2018-2021年)

2021年披露“减少运营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措施”的报告数量达312份,占总数的17.31%,披露程度居评估指标最高。

企业减少运营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措施越来越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



▲蒙牛集团生物多样性保护八大承诺

例如,蒙牛集团致力于在全产业链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结合运营实际,提出生物多样性保护八大承诺,并披露了相应的践诺举措。

#4

企业生态环保资金披露比例仍有待提升


▲披露生态保护资金的报告数量占本年度所评报告总数的百分比(2018-2021年)

2021年有71份报告披露“生态保护资金”,比2020年(62份)增加了14.52%,但其占比仅3.94%,仍是4个指标中披露最保守的。

从已披露的资金使用形式来看,企业愈加重视践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在重点生态区域积极投入。

例如,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投入5350万元开展黄河源保护,打造32万亩禁牧草场;三峡集团以资本为合作扭带,全面推进长江流域“三水共治”。

#5

更多企业主动披露更具实质性的生物多样性管理制度


▲披露生态系统保护制度的报告数量占本年度所评报告总数的百分比(2018-2021年)

2021年有124份报告披露“生态系统保护制度”,占总数的6.88%,数量和占比与2020年(121份,6.96%)基本持平。

企业披露的生物多样性管理制度趋向系统性、实质性,已有企业将生物多样性管理融入决策和业务流程。

例如,中铝集团社会责任报告披露了其建立《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安全环保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规定》等26项生态环境管理制度,自觉履行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国家电网披露了健全的三级环境保护管理体系,在各类生态环境中因地制宜地建设生态友好型电网的积极实践。

#6

企业披露的倡导公众参与方式更加创新和多元


▲披露倡导公众保护生态系统的报告数量占本年度所评报告总数的百分比(2018-2021年)

2021年披露“倡导公众保护生态系统”的报告数量为147份,占总数的8.16%,数量和占比均较2020年(183份,10.53%)有所下降,这可能与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线下活动受阻有关。

企业在倡导生态系统保护方面逐步趋向多元化,兼顾线下和线上,鼓励大众以多种形式参与。

例如,伊利携手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开展黑龙江流域环保大使暨公民科学家活动,邀请公众聆听中华秋沙鸭、丹顶鹤等候鸟的声音,向公众发出爱鸟护鸟的倡议,活动相关微博、视频播放共触达1000万公众关注。小米集团推出不包括充电线的新品手机,供消费者自主选择,鼓励通过负责任的消费共同节约自然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


▲伊利“爱不绝响”活动H5

目前,披露生物多样性信息的报告占总数的比重仍然不高,行业差别明显,整体披露水平较低。

但我们欣喜地看到,已有企业披露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体系建设、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倡议或承诺、使用先进工具评估和管理自身运营与生物多样性关系等先进实践

在2011—202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爱知目标”)20个目标只有6个目标部分实现的严峻背景下,企业需要继续提升生物多样性管理和决策能力,加强全生命周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和能力,以更前瞻的眼光、更友好的模式、更创新的方法,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转型升级,为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贡献中国企业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