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室
“ESG披露框架”渐行渐近,可持续发展企业或将迎来更多机遇

随着绿色金融兴起,尤其是国家层面“碳中和、碳达峰”3060战略目标的提出,监管层倡导上市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价值投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将企业运营是否符合ESG的标准作为授信或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维度,企业也逐渐接受并把ESG的相关标准应用到日常生产经营过程中。

近期,“沪深交易所正在制定ESG指引”再次引发市场关注,ESG信息披露会如何影响企业发展也成为热门议题。

ESG信息披露力度逐渐增强

据业内人士介绍,沪深交易所目前正在联合做一个关于ESG的披露框架,这个披露框架包括哪些信息是必须强制披露的、哪些信息是建议公司披露的,该框架对披露时点和模范模板都会有相应要求。相关文件比较复杂,但ESG信息有可能并不在上市公司需要强制披露的范畴内,而是采取类似CRS报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一样的分步走策略,主要原因在于部分上市公司的质量还不足以支撑ESG信息的披露。

ESG是一种包含环境绩效(E)、社会责任(S)和公司治理(G)三大要素的投资理念,侧重关注企业的可持续性和社会责任;而财务数据所反映的是企业在一个季度或者年度范围内的经营情况,反映的是此前经营业绩的积累。

由于“ESG正反馈”形成之前,ESG投资效果与财务表现之间没有所谓的ALPHA,即上市企业并不能通过披露ESG信息,得到太多财务上的回报,导致其披露ESG信息的动力自然不足。另外,某些ESG信息过于敏感,也令其不愿披露上述指标。

值得注意的是,与沪深交易所不同,香港交易所对于上市公司的ESG信息披露做出了强制性要求,并将社会关键绩效指标披露要求提升为“不披露就解释”。

不过,越来越多头部企业和机构已开始重视ESG,甚至将企业的ESG发展作为重要的战略依据,真正把ESG理念和核心业务相融合,沉淀进企业生态,在日常运营的各个层面都积极践行的企业,不仅能够实现长期稳定的发展目标,同时也能向投资者展现出创造长期价值的能力。例如,某电商巨头将供应链能力、实体经济与社会责任这三者整合形成了一个强大的闭环。疫情期间,依托强劲的物流供应链能力、极富前瞻性的调动部署,该公司把抗风险能力外溢到社会,不仅保障抗疫情物资的充分供应和及时配送,也保障了消费者日常必需生活物资的有序流通。同时,该公司还与某知名高校共同发布“ESG行业系列指数”,通过关注传统评价体系中未被关注到的隐性指标,有效传递当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充分体现中长期价值投资的要义。

*图片来自网络

中国ESG体系建设正迎头赶上

ESG投资来源于欧美1970、80年代的社会责任投资。在经历不断的演变后,于2004年正式被联合国提出,至今发展不足20年。

双碳目标的提出助力ESG投资在中国快速崛起。2021年7月,国务院国资委将ESG纳入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点工作,要求国有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要在ESG体系建设汇总中发挥表率作用。

此外,央行于2020年发布了《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中国证监会公布的相关针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征求意见稿中,要求在定期报告中新增环境和社会责任章节。上述政策背景对ESG投资市场的发展形成利好。

客观地说,相比国际,ESG在国内的发展尚处于初期。据中基协调研结果显示,虽然金融机构的ESG/绿色投资的参与度提升幅度明显加大,但仍面临认知不足、缺少可靠ESG信息和数据来源的挑战。

由于中国特殊的社会经济属性,在加强环保、合规等信息客观披露和建设ESG人才队伍之余,还需要研发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ESG标准,才能更好地评估中国企业的ESG潜力与表现,从而推动资本市场深度参与。

变革正在发生。以中国某头部险企为例,其2019年中报首次披露了ESG相关指标,将ESG标准全面融入企业管理,并搭建国内首个上市公司ESG政策体系;同年,作为第二大成分股,该公司被纳入恒生国指ESG指数,随后又作为大陆首个入围保险企业,被正式纳入2019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新兴市场指数。作为保险资金这一市场重要机构投资者,该公司不仅用可持续理念改造自身的管理与主要业务,还在投资活动中践行ESG策略,不断迭代适合中国国情的ESG投资标准,用来筛选相应的投资标的。目前,该公司在ESG领域已具备方法论体系、金融投资业务实践、产品工具等方面的先发优势,其最终目标是成为ESG领域的国内标杆企业,并进入国际责任投资市场,实现长期稳定、各方供应的投资模式。

*图片来自网络

ESG领域投资形成主流趋势

经历2020年疫情“黑天鹅”之后,全球投资者都更加关注气候环境、社会责任等议题,可持续投资似已成为目前金融市场主流投资趋势。

根据晨星数据,以晨星追踪的369只可持续投资基金数量为统计,流入“可持续投资基金”的净流入达到511亿美元,占到去年共同基金市场净流入金额的近四分之一,整体可持续投资基金的资产管理规模累计增至近2500亿美元,较前一年增幅超过70%。

许多大型基金公司顺势而为,积极发行新的ESG基金,尤其是指数型基金。去年全球各大基金公司共发行了至少88个ESG相关的ETF,今年发行新ESG基金的速度仍在加速。同时,近一半的年度投资展望中覆盖了ESG相关的投资或研究,金融机构在ESG方面对于投资者的引导显著加强。另外,根据晨星统计,超过40%的可持续基金在2020年的业绩表现处于全部公募基金表现的首四分之一分位,优异的业绩表现也驱动投资人不断加码。

根据《中国责任投资报告2020》呈现的结果显示,证券类机构以及股权类机构中对ESG投资有所关注的调查占比达到87%及以上,其中16%的证券类机构以及11%的股权类机构对ESG投资十分关注并开展了相关实践或研究。

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表示,随着政策扶持和经济结构的转变,ESG相关的行业和主体会迎来较快发展,未来ESG理财产品会产生较为明显的收益。

在国内碳中和发展战略推动电力、光伏、新能源、电网改造、氢能源等主题投资发展下,当前,ESG基金正被社会各界寄予厚望。

据数据统计,2021年上半年ESG基金的管理规模较2020年同期提升近一倍。事实上,自2018年起我国ESG投资就开始实现高速增长,2018-2020年的CAGR达100%。市场的持续扩容意味着,ESG投资已逐步从“小众”渐渐走向到“大众”。

伴随ESG投资在我国金融市场关注度日益增强,相关投资机构的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未来ESG对投资决策的影响亦将逐步提升。

钜派资产

另类投资部

董事总经理

王沫

王沫女士认为,在海外ESG投资如火如荼进行之际,去年9月中国“30 60”双碳目标也应声落地,在海外趋势与国内政策的双重加持下,中国资管行业正式接过ESG投资的接力棒,ESG投资行为逐步加速。

在与包括启明创投等国内多家知名机构的交流中,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开始重视ESG的践行,开始聚焦ESG相关信息的披露。一直以来股权投资都是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不可否认的是,财务回报、管理规模、退出项目等能够很好地展现投资机构的阶段性成就。但从长期看,在ESG之路上的踏实践行,预示着机构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可以让投资机构超越短期财务因素带来的认知局限,真正从优秀走向卓越,并为投资人带来通过创造社会价值而产生的真实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