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室
《金蜜蜂ESG进展观察报告2021》| 发掘公司治理中的隐藏价值

从全球经济在新冠疫情后的绿色复苏和包容增长,到2030年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及中国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的提出,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发展的主流叙事。在中国,由监管机构、投资者、上市公司、研究机构、评级机构、媒体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ESG投资理念和企业发展方式变革正在深入推进。

作为中国ESG蓬勃发展的亲历者,责扬天下ESG团队连续第三年发布年度ESG进展观察报告。在这份报告中,我们希望能够帮助读者快速捕捉中国ESG发展的重大变化,我们也将更多的思考聚焦在如何提升企业的ESG行动力。

金蜜蜂参与了多场资产管理机构代表对企业进行的ESG尽职调查,其问题倾向性往往聚焦于企业的环境、社会实践背后是否建立了高层管理人员(甚至是董事会成员)参与的管治体系,是否能从治理层面保证相关实践是长期的、有制度保障的。

投资者对于治理因素的关注开始从单纯的董事会管治、商业道德等传统治理议题扩展到环境、社会议题的上层治理层次中。

罗素投资在2020年底所做的面向ESG 经理人的调查显示,将ESG 因素纳入投资流程的资产管理公司在其调查样本中占比达78%,这其中82%的受访者认为治理是对其决策影响最大的ESG因素。

更多的投资者从长期主义出发关注企业在ESG 领域的表现,并从关注实践表现延伸至关注治理层面的制度性建设。

在治理、环境、社会三重领域中,治理无疑是投资者最为关注,但也是企业实践中最难推进变革的一个选项。公司治理在ESG领域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治理本身,还隐藏在风险防控、价值整合、品牌声誉、实践推进等领域。

评级机构
聚焦长期主义,看重治理从体系到行为的贯穿

ESG第三方评级机构在评价方法中关注风险治理、新兴风险、风险文化、敏感性压力测试等,注重企业如何构建能够长期、迅捷识别风险的流程和机制,是否有相应的文化氛围确保能够企业始终处于一个健康的风险监控体系中。

香港联交所
强化治理责任披露力度,扩大披露广度

香港联交所十分重视企业管治在ESG领域的基础性作用,不仅在升级的新规中(2020 年7月1日正式实施)强化了董事会对于ESG的管理责任,也在2020年7月刊发的《有关新上市申请的指引信(GL86-16)》中明确了IPO 申请人的董事会必须在上市过程中确保建立企业管治及ESG机制,并要求在若干企业管治事宜上作出额外披露。

2021年4月,香港联交所刊发了《企业管治守则》及相关《上市规则》条文的咨询文件,对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常规财务相关治理,更为关注支撑ESG 长远、可持续推进的顶层设计、软实力支持等。

金蜜蜂说

提升治理议题在ESG 话语体系中的比重与话语权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投资者、监管机构、金融机构对ESG的认知和期许,并逐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披露要求。

对于企业而言,ESG不再是一个只需要停留在实践与信息披露层面的工作,而是需要确确实实向治理层面纵深推进,构建起一个符合新要求的、至上而下的ESG 管治体系,配套相应的制度、人力、资源。另一方面,治理工作的内涵也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的企业管治领域,如何在环境、社会领域建立起一个能够确保相关工作可持续推进、取得长期效益的治理体系,也成为了企业必须面对和着手推进的工作。

多元的董事会构成有助于企业更灵活地应对风险

更多投资机构希望上市公司董事会提升其多元化程度。这种多元化不仅仅是常规意义上的性别多元,亦包括学识背景、专业经历、民族种族、技术技能等。

投资者普遍认为一个更为多元化的董事会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具包容性的文化氛围和更能灵活应对不确定风险的领导决策团队。

随着新的、正在出现的和意想不到的风险不断增加,董事会应变得更加灵活和反应迅速。

从根源上降低风险敞口的不利影响

投资者关注公司治理的根源在于尽可能降低因治理问题导致的风险,而这个风险并不仅仅局限于财务风险或企业自身的非财务风险,也包括供应链传导的价值风险、气候变化引起的物理风险、转型风险,以及行业发展导致的其他类风险。

随着外部环境变化加速,新的和正在出现的风险更新迭代频率加快,传统风险应对模式亟需调整。企业需要建立一个足够灵活的风险管理框架,将监督风险转化为认知风险、管理风险、测量监控和处理风险。

一个强有力的董事会管治体系,是确保企业自上而下以更广泛的思维、更多元的知识储备、更积极的应对态度去识别风险、管控风险、化险为机的良好路径。

金蜜蜂说

企业治理的隐藏价值,在于一个良好运转的治理结构能够将软性的条件约束转化为硬性的制度模式。将一时的管理创新变为长期贯彻落地的成功经验,能够将ESG 领域潜在的风险隐患在爆发前进行有效的破解处置。

对于投资者而言,如何降低企业运营的风险是投资重要参照标,因此投资者和他们的代表投资机构在评价企业ESG 管治水平时,逐渐将关注重点转移到了企业治理层面和典型实践背后的治理逻辑。

对于企业而言,一个丰富、多元的管理架构有助于企业以多维视角、多元策略解决惯性治理思维带来的风险,而持续强化的治理水平有助于企业在根源上建立灵活多样的风险管理框架,避免小事故衍生成为风险事件,进而得到投资者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