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室
阮丽熔: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释放非中心城市消费潜力

文/阮丽熔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 企业与市场研究中心

经过近30年的快速城镇化,我国已由关注城镇化数量转向提高城镇化质量的发展阶段,2014年我国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提出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把加快发展中小城市作为优化城镇规模结构的主攻方向。2019年我国城镇化率突破60%,人口、资源的合理布局和平衡发展成为城镇化主要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联动、特色化发展,进入全面推进高质量城镇化阶段。

图 1995-2020年我国城镇化阶段演进示意图

在我国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深入推进,不管是促进投资需求还是消费需求,无疑是释放内需潜力的最佳路径,也是拉动内需增长的最大引擎。而在这一过程中,非中心城市的消费潜力日益显现,根据2019年《中国消费趋势指数报告》,在各级别城市消费趋势指数中,三线城市领涨,消费趋势指数增长最为显著,四线城市的消费指数也赶上了一线城市。相比一二线城市,三四线城市居民住房、教育等支出压力较小,消费意愿更强,更愿意尝试新品和消费升级。报告显示,三四线城市拥有1.2亿潜力人群,他们对未来一年购买力持乐观态度,其中,有56%的人每月可支配收入超过3000元。可见,在下一阶段,非中心城市的消费能力不容小觑,将成为全国消费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在新时期,应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着力加快非中心城市的城市质量,提升中小城市的消费环境及消费设施水平,促进非中心城市消费群体消费潜力释放,为全国消费增长做出积极贡献。以下提出几点非中心城市应重点努力的方向。

图 2016-2019年分城市级别中国城市消费趋势指数

//资料来源:尼尔森发布《2019年第二季度中国消费趋势指数报告》

提高城市质量,推动人口聚集,扩大消费群体。一方面,加大力度落实中央对建立健全城市群一体化协调发展机制和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的要求,推动实现城市群内大中小城市交通、供水、供电、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同规同网,实现中心城市与非中心城市之间基础设施的无障碍互联互通,加强与中心城市的联系,完善城市基础服务功能。另一方面,加强医疗、教育、文化、体育及居住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整体公共服务水平,抓住“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落户限制”的契机,为农村人口转移及中心城市人口溢出提供有力的公共服务保障,推动人口向非中心城市聚集,从而进一步扩大非中心城市的消费群体。

协同中心城市,加速产业布局,提高居民收入。到城市就业并提高收入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根本动力。中心城市通常是高端人才、前沿技术、国际消费、跨国资本等各类高端要素的聚集地,随着中心城市的发展,大部分生产制造环节已纷纷向周边城市迁移。因此,非中心城市应做好有关空间、政策、生活配套、生产配套等产业配套服务,提升营商环境,积极承接中心城市的产业转移,加强与中心城市的产业协同布局,形成共生产业链,为本城市居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从而稳定和提升居民的收入,为促进居民消费提供经济保障。

完善消费环境,提升商业服务,促进消费升级。根据2019年中国消费者信心调查显示,三、四线城市新增消费主要体现在外出就餐、文化娱乐、休闲度假等方面的支出。非中心城市居民消费升级需求及意愿强烈,应围绕区域消费中心,加快构建与区域城镇体系相适应的消费网络体系,促进一站式购物中心、体验式商超、跨界餐饮等新型商业业态向非中心城市布局。鼓励商业品牌连锁化发展,加强商业市场服务质量监管,提升商业的服务水平。同时,加强完善城市电商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培育快递行业发展,迎合互联网时代下消费者网络消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