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年距全面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不足十年,虽然目前面向SDGs的实践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其推进的速度和规模差距尚远。数据缺乏、技术障碍、资金短缺制约着全球落实SDGs。特别是,2020年初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更加剧了各国实现SDGs面临的挑战。科技创新是实现SDGs的重要手段,联合国通过了面向SDGs的技术促进机制(Technology Facilitation Mechanism,TFM),并提出以“科学技术”为代表的杠杆支撑手段,谋求以变革和转型的方式指导SDGs的实现。
2018年,中国科学院启动“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CASEarth)专项,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郭华东院士领导的团队以地球大数据为手段,从食物系统和营养模式、城市和城市周边发展、全球环境公域等三个切入点,为SDGs实现面临的全球性数据缺失、指标体系研究不足问题提供创新支撑。
地球大数据通过产品、方法模型和决策支持三个方面在全球、区域、国别和典型地区四个尺度促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落实
1
针对食物系统和营养模式切入点,利用土地利用、灌溉用水和过量施肥等数据,评估了1990~2018年中国粮食生产对环境的长期影响,发现自2000年以来单位产量的负面环境影响发生下降,表明中国的粮食生产系统正向可持续发展。
2
针对城市和城市周边发展切入点,利用城市土地利用、GDP、人口及不透水面遥感产品等数据分析发现,2015年后中国城市建成区扩张速度减缓;集成公共卫生、应急响应、城市管理、人类活动、社会经济等数据,评估了新冠肺炎疫情情境下武汉城市抵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韧性和可恢复性。
3
针对全球环境公域切入点,发现2000~2015年全球77个国家的土地退化面积大于土地恢复面积,而2015~2018年间,中国土地退化零增长趋势持续向好,对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贡献最大,已接近全球近1/5。
如何更好地利用地球大数据支撑全球实现SDGs?该研究建议采取四项举措:
1
建立面向SDGs的地球大数据基础设施,其可提供数据存储、在线计算等开放服务,保障SDGs数据在全球的收集和分析;
2
提高数据访问和共享能力,特别是建立可适用于科学界、政府、私营部门、社会团体间的SDGs数据共享标准和方法;
3
促进地球大数据的SDGs支撑展示和应用,使其能通俗易懂地被不同年龄、性别、教育和经济水平的用户掌握和理解;
4
构建地球大数据支撑SDGs协同创新网络,通过地球大数据提供的全面分析和证据驱动的转型方法,进一步弥合SDGs科学知识和政策之间的差距。
相信地球大数据作为促进SDGs实现的创新实践,能够为SDGs在全球的顺利实现带来不可估量的科技新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