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两大战略虽然针对的空间区域不同,但二者发展的内在机理高度一致且相互契合(详见图1),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图1 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内在机理
1. 产业兴旺与产业城市化
产业兴旺为产业城市化提供了要素支撑。通常而言,乡村产业发展除包含第一产业外,还覆盖第二、第三产业。但目前中国大部分乡村产业仍停留在传统农业阶段,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缺乏足够的竞争优势且发展后劲不足。即使打造农产品加工业,也大多集中在城镇产业园区。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要发展乡村生产力,围绕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而城镇可以借助乡村产业兴旺之机吸纳农村资源要素,这也为产业城市化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有利于推进城镇产业多元化发展。
产业城市化是产业兴旺的重要动力。产业城市化发展是指第二、第三产业在城镇经济结构中逐渐成为主导产业的过程;此过程往往伴随着资金、技术、信息等多种要素的流动,以此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产业城市化发展能够有效带动乡村产业结构升级。首先,产业城市化通过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推进乡村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使乡村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最终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其次,产业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这也为引导科技资源要素向乡村流动,支撑乡村产业兴旺提供了重要动力。最后,产业城市化通过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使更多资源要素流入乡村,参与到乡村产业的发展,有效激发了乡村产业的创新创造活力。
2. 生态宜居与生态城镇化
生态宜居是生态城镇化的内在要求。生态宜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其中“生态”是指自然资源保护和农业环境突出问题的综合治理;“宜居”是指改善乡村基础设施,是实现人们对于农村“愿意去”和“愿意留”的物质前提。首先,从生态环境来看,城市周边的农村地区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为城镇生态发展提供了绿色空间和生态支撑。其次,从生产环境来看,生态宜居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因此,农村地区在发展中要坚持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的原则,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城镇提供更多更好的绿色生态产品,以此满足生态城镇化建设的需要。最后,从生活环境来看,生态宜居提高了农村居民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改变了农村过去那种高污染、高能耗的生产生活方式,引导农村向可持续健康方向发展,这也为生态城镇化建设提供了有效路径。
生态城镇化是生态宜居的重要保障。从生态文明的角度看,新型城镇化必须要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走出一条旨在实现生态美丽、生产发达、生活美好的城镇化道路,这与乡村生态宜居建设理念相得益彰,也为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经济优势提供了保障。如江苏、浙江等发达省份在生态城镇化与乡村生态宜居协同发展方面,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把乡村打造成城市的“后花园”,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的农产品和适宜的休闲场所;而在生态城镇化建设中,通过以“绿色生活”为媒介,引领城市居民树立绿色、低碳、环保的生产生活理念,为乡村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供农民生产生活所需的现代服务。此外,生态城镇化不仅指自然环境的改善,而且还包括生活饮用水安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家庭信息化覆盖等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质量的提升,这也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创造了良好条件。
3. 乡风文明与社会城镇化
乡风文明是社会城镇化的核心。乡风文明塑造了乡村振兴的主体价值,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力量源泉,也是社会城镇化发展得以延续的核心。首先,乡风文明通过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质水平,这无疑为农民更好地融入和适应城市生活提供了保障。其次,通过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使乡风民风不断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社会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同时,乡风文明既传承了乡土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富有特色的民间习俗,又体现了乡村居民对精神和物质生活的追求,乡村文明与城市文明的相互补充,为社会城镇化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撑。
社会城镇化为乡风文明提供了坚实依托。社会城镇化通过加强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健全基础设施体系,使城镇基础性、先导性和服务性功能进一步完善,从而吸引了大批农民工进城务工生活,进一步促进了农民工对新理念、新思想、新知识、新文化的吸纳,使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逐步变得丰富多元化,形成了既能“留住乡愁”又能与城市现代文明有机融合的发展机制。同时,社会城镇化在发展过程中,对周边农郊地区人文社会环境也产生了显著影响,如浙江宁波市通过以“绿色、智慧、品质、包容、国际、幸福”为核心,打造社会城镇化新亮点,有效带动了周边村落的乡风文明建设,乡村人居环境和精神面貌逐步改善,文明意识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得到满足。
4. 治理有效与空间城市化
治理有效为空间城市化提供了基本遵循。乡村治理有效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要完善和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乡村治理有效的要求在于治理的有效性和合法性,通过动员组织全社会力量投入乡村振兴,从而实现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首先,乡村治理有效通过法治方式化解了社会矛盾,推动了农村社会有序和谐发展,这也为推动城市空间优化布局,化解城市治理困境,实现城市空间和功能组织的现代化提供了思路。其次,农民作为乡村治理主体、建设主体和受益主体,与政府一起发挥了乡村治理、参与服务、协同管理等方面的作用。而城镇空间优化布局既是一个动态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面临着不同的困境,这不仅需要政府的主导,还需要社会和个人主动参与,因此乡村自治也为空间城市化发展提供了经验。此外,乡村治理通过以政府主导、多主体参与的治理模式,对统筹城乡均衡发展尤为重要,这也为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治理方向。
空间城市化是治理有效的重要引擎。空间城市化主要体现在非建设用地转化为各类城市建设用地的过程,使城市空间结构更加优化、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现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形成。空间城市化的发展基于不同经济条件和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人口流动、产业变迁是重塑城镇空间的关键力量。一方面,空间城市化是一项投入庞大的系统性工程,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大力支持,这为乡村治理模式的有效实现提供了良好环境。另一方面,空间城市化强调城镇化质量的全面提升,以积极推进农民市民化转变、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主要任务,这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提供了组织载体和有效平台。
5. 生活富裕与经济城镇化
生活富裕是经济城镇化的目标导向。生活富裕既是乡村振兴的根本所在,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不仅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反映了城镇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生活富裕的实质是解决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问题,这也是推进经济城镇化发展的前提。农民收入水平的提升,还取决于收入结构的优化和收入质量的明显改善。因此,要以现代产业为支撑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这与经济城镇化遵循的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目标相一致。同时,随着农民收入水平和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其对物质层面的追求,将逐步转向对精神层面的追求,这与经济城镇化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为目标的发展理念十分契合。
经济城镇化是实现生活富裕的根本途径。经济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和渐进发展的过程,对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城镇化与生活富裕的战略目标一致,都旨在消除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首先,经济城镇化的主要目标是增加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因此,带动农民群众增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也是经济城镇化发展的主要任务。如表2所示,2015—2019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上涨了1.36倍和1.40倍,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稳步增长,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其次,经济城镇化依靠产业结构升级、打造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为城乡融合提供了动力,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表2 2015—2019年城乡居民人均经济指标对比
数据来源:作者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0)》公开数据统计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