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电网最高负荷逐年攀升,日最大峰谷差逐年加大,同时,我国能源电力系统清洁低碳转型驶入“快车道”,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让能源格局变得日益复杂且动态化。为了满足大量新能源及用户负荷接入的需求,探索源荷两端互动融合、增加电力系统弹性的实践路径是缓解供需平衡趋紧形势的有效方法之一。在电源端,探索“错峰发电”,建设绿色能源虚拟电厂增加清洁能源消纳能力。
丽水绿色能源虚拟电厂调控平台
在负荷端,通过市场化机制最大程度激活可调节负荷资源参与负荷响应,是浙江电力在需求侧响应上的又一新探索。过去,调控负荷的主要手段是有序用电,通过刚性执行的行政措施、经济手段、技术方法,依法控制部分用电需求,但这种方式较为缺乏有效激励和补偿机制,无法调动用户需求响应的积极性。
电力负荷需求响应(简称负荷响应)是指电力用户根据价格信号或激励机制做出响应,在约定时间内改变以往的电力消费习惯或用电行为,减少(增加)用电,从而促进电力供需平衡、保障电网稳定运行的行为。
参与市场交易的电力用户可在不影响其主要生产经营的基础上,停止一部分辅助用电设备的运行,或降低辅助用电设备的负荷,从而将部分电力负荷让渡给更有需要的用户使用。这一部分负荷也就是我们说的柔性负荷,它在一定时间内灵活可变,在基本不影响用户的前提下达到削减或者增加负荷的目的。对电网来说,在不增加投资的情况下提高了电网“削峰填谷”能力,增加了电网弹性。对用户来说,在不影响主要生产经营的前提下实现了节能降耗,还有钱赚。
5月25日,在浙江省能源局指导下,在丽水市发改委、浙江电力交易中心和国网丽水供电公司的共同推动下,国网浙江电力在丽水地区开展了全省首次负荷响应专项市场交易,标志着丽水地区高弹性电网负荷响应市场交易模式开始试运行,负荷响应正逐渐迈入市场化模式。
相比2020年实施的用户一对一签订可调负荷合作协议、实施固定费率价格补偿机制的方式,此次负荷响应专项市场交易真实还原了电能的商品属性,而且反应了电能供需平衡要求下需求侧资源的稀缺度。
通过市场化竞价进一步引导用户积极参与需求侧响应,参与用户范围更广、自由度更大。在“双碳”目标下,负荷响应市场交易使以往的负荷调节具备了市场化的商业模式,而虚拟电厂则为其提供了技术支撑,通过需求侧和供给侧协同发力、友好互动,推进电力系统低碳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