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室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双轮驱动”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党的十九大基于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所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于“十四五”时期以及更远未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系统安排。从城乡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总体布局看,新型城镇化战略立足城市、根植于乡村,乡村振兴战略聚焦于乡村、联动着城市,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应以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树立城乡等值化、差异化、均衡化的价值取向,再现乡村价值,重塑乡村魅力,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有序流动,构建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价值共同体。

坚持城乡等值化

构建城乡价值共同体

著名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曾指出,“城与乡承载着同等重要的价值并需要有机结合在一起,在这方面,德国是成功的。”德国通过“城乡等值化”实践,成为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很小的国家。山东省青州市南张楼村践行这一理念,极大促进了乡村振兴,被评为“好客山东最美乡村”。而反思当前我国城乡发展失衡仍普遍存在的根源,就是长期以来固化的“城市优先”的思维惯性使然,未能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来把握和处理城乡关系。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首先要深化认识,把城市和乡村作为平等的发展主体,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背景下,科学审视乡村多元价值,践行城乡等值化理念,构建城乡价值共同体。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乡村既是中华文明之根,也是国人饭碗所系,同时承担着清新空气、洁净的水、绿色开敞空间等优质生态产品供给,特别是乡村慢节奏、牧歌式生活,更是医治“都市病”的有效方式。随着城乡居民对环境品质要求不断提升,加之移动互联网技术、现代交通网络大大缩短了城乡时空距离,田园风光、山水景观越来越成为稀缺资源,美好乡村不仅为现代农业、生态农业提供空间载体,也会成为创新经济、数字经济的重要集聚地。今后,应加快推动乡村价值复兴与城市价值回归,使二者紧密联结成价值共同体、命运共同体,通过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双轮驱动”,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另一方面,要正视村庄的空心化和陈规陋习问题,在挖掘乡村价值上坚持与时俱进,既建设好美丽宜居村庄,也要有序引导愿意进城的农民进城定居,而不是片面地固守农村、固守传统。具体实践中,对待乡村不能“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只有深刻认识并全面再现乡村价值,将乡村发展置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愿景中,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呈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城市更向往”的美好图景。

坚持城乡差异化

培育城乡有机生命体

城镇化不是让城市取代乡村,乡村振兴也不能脱离城镇化而单纯就乡村论乡村,城市和乡村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其价值均具有不可替代性。城乡间的“融合”要在坚持城乡等值化的前提下,引导城乡在区域整体布局和高质量发展中各司其职、各美其美,建立特色鲜明、分工明确、功能互补的良性互动关系,耦合形成互促共生的有机生命体。而乡村的独特价值,决定了乡村振兴不能照搬工业化的思路去发展农业、用建设城市的思路去改造农村,以城“带”乡不能异化为以城“代”乡,否则,不仅故土田园无从复兴,有机生命体也会因功能不全、活力不足而不可持续。

如何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在城乡差异化发展中塑造乡魂、留住乡愁,是一个值得深刻反思的问题。尤其是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消费持续升级,人们已不再满足于生存型、低水平消费,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和精神层面的获得感。特别是对于乡村优质的农产品、优良的生态环境、悠然的田园生活,不仅农民热切期盼,城市居民也愈发关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应超前研判城乡居民需求新的变化,结合村庄自身特点和内在特质进行科学谋划,引导村庄差异化发展,让村庄不仅有颜值、有产业,更要有文化、有乡魂。

具体实践中,一是强化乡村与城市的差异,充分尊重乡村发展的内在肌理,保留乡野趣味,避免照搬城市建设和治理模式让乡村过度硬化、过度精致绿化、片面追求楼房化等,遏制城乡同质化倾向。二是强化村庄之间的差异,在挖掘村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方面下足功夫,因村施策振兴村庄。乡村旅游切忌简单模仿、低水平复制,村村展示磨盘、处处搞农耕体验的做法,只会带来“千村一面”,难以有效集聚人气、活化乡村。三是强化乡村历史和现代的差异,在复兴乡村传统记忆的同时,更加重视现代乡村培育和建设,加强传统营造方式的当代传承发展和乡村传统空间的当代创新利用。在乡土材料利用中融入现代科技、在乡风民俗传承中融入现代文明,体现时代感、现代性,打造具有地域特色、时代特征的新民居。

坚持城乡均衡化

打造城乡利益共同体

我国城镇化进程远未完成,现代农业发展释放的农村“推力”、城乡差距形成的城市“拉力”依然较强,在未来较长时期内人口城镇化的速度会放缓但趋势不会逆转。随着城市产业“机器换人”速度加快,劳动力素质与产业发展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加之城市生活成本高、居住环境差等因素,进城劳动力返乡增多,城市“推力”开始显现。与此同时,随着农业生产机械化、土地经营规模化、为农服务社会化、乡村环境生态化的推进,艺术家下乡、退休者还乡以及城里人到乡村创业、休闲、养老等渐成潮流,乡村“拉力”不断增强,形成新的“推拉效应”。在城市、乡村多重“推拉效应”影响下,城乡要素资源自由流动、均衡配置的需求日益迫切,探索城乡均衡化发展机制、打造城乡利益共同体,成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举措。

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关键在人口、资本、服务等要素资源的配置上,宜城则城,宜乡则乡,实现配置效率和效益最大化。一是做优载体。推进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小城镇产业发展和设施服务能力,增强发展活力。二是连片治理。坚持跳出村庄来振兴乡村,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覆盖,推行区域化、片区化、流域化乡村振兴模式,整体提升乡村设施服务水平。三是共同缔造。充分调动基层党组织、农村居民、城市人才、政府相关部门等各类主体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健全自治与他治、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四是试点先行。以国家和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为契机,探索创新“人、地、钱、技、业”等关键要素均衡配置机制,及时总结推广试点经验,探索乡村振兴和新型城乡关系重构的实践路径,破解城乡二元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