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十年来,我国的人口和经济都得到了快速增长,工业崛起、城镇化加速发展,大批人口迁移到灯火通明、集中供暖的城市里,这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的同时,也让我国变成了一个能源需求大国。
中国是世界上第三大煤炭探明储量国(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但是其煤炭消费量却居世界第一位。随着对煤炭的需求不断增长,因而带来的环境危害也日益扩大。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真正让经济活起来,我国开始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希望通过减少煤炭使用,以新能源替代煤炭等方式走出当前困境。
近几年,我国在发展风能、电能等新能源领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煤改气、煤改电等举措正在我国不断扩大推广范围。尽管煤炭的消费份额开始呈现稳定的下降趋势,但由于煤炭消费短期内难以大幅减少,且我国长期使用煤炭的历史遗留问题众多,因此,基于我国的实情,结合成功的国际经验去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煤炭产业转型发展新思路和新动力,才是降低我国传统线性经济对环境的破坏,从而全面推进我国经济绿色发展。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我国对煤炭资源的依赖,造成煤炭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对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在开采环节会直接破坏和占用土地资源,可能会造成水土流失、破坏矿山地面景观,地下开采容易引起山崩、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除此之外,大量煤矸石的堆积还会破坏地下水资源及周边空气,不仅会对公共健康产生直接的影响和威胁,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更会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的损失。
因此,煤炭转型不是简单的减少煤炭产量和消费量,而是减少煤炭的低效消费量,从而也能起到减少污染的作用。
在因煤而兴的众多城市里,并不是简单的一句减少煤炭使用量就可以实现经济转型。由于煤炭产业一般都是临近煤炭资源禀赋而布局兴建,因此在一些煤炭资源型城市或地区建起的传统煤炭生产、开发基地,将会在煤炭转型的大背景下面临极大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压力。经济转型需要就业岗位多起来,人民富起来,生态好起来,真正达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完美统一。
目前,在我国一些煤炭资源富饶的地区,利用资源优势吸引投资,延长产业链,从而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吸纳就业的目的,思路上并无问题,但是很多地区所培育和鼓励发展的替代性产业并不适应当地的实际情况,还有可能带来新的污染。因此,煤炭生产基地产业转型方向需转变思路,要考虑其对于整个城市和地区的长期影响,开发建立适应本地优势的产业,结合市场需求趋势考虑转型方向。
很多资源枯竭型城市由于长时间的经济不景气造成人才流失严重,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提供更多岗位的同时,更应考虑加大相关学科的基础和专业建设,产学研用一体化基地等方式,着重发展教育资源,加强人才培养。
中科盛联始终牢记总书记的“不因修复而修复,不因治理而治理”理念,在长期生态环境修复的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在阜新、古交等地,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利用自主研发的环保先进技术,开出适用于当地矿山修复、经济转型的合理“药方”。
其中,中科盛联主导的大型矿山生态修复项目——阜新百年国际赛道城,作为首个建立在废弃矿坑里的环保赛道城。项目整体采取PPP模式分期推进,规划结构为【一轴·两带·四区·多组团】,基础建设总投资约百余亿元,拉动 3-4 倍规模的其他发展投资,预计提供约2至3万就业岗位。
为了更好地打造“世界废弃矿山治理范例”和“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样板”,中科盛联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依托赛道城产业发展,瞄准职业教育、实习实训、社会培训、就业创业、研发孵化五大领域,设置“产业集群+职业教育+实习实训+社会服务+研发孵化”五大板块,通过创新驱动、资源集约、聚焦产业、产教融合,努力探索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相融共促新模式,不仅能够科学整合、有效盘活全市职业教育资源,更可为赛道城产业发展提供技能人才保障。
煤炭转型过程中会面临一系列具体的问题和挑战,发展新能源替代煤炭资源是大势所趋,但同时也必须依靠适用于当地的政策与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降低当地经济对煤炭资源的依赖程度,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些资源枯竭型城市实现涅槃重生,最终实现发展绿色循环经济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