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室
《中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地方评价和展望研究报告》

 5月13日,清华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清华SDG研究院)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北京代表以在线学术研讨的形式分享了成果报告——《中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地方评价和展望研究报告》。WWF北京代表处政策项目主任李楠主持会议,并简单介绍了课题背景。课题负责人、清华SDG研究院执行院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朱旭峰发布课题成果。WWF政策与倡导总监李琳,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欧研究所副所长张焕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一级巡视员刘培林,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生态环境管理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环境审计中心主任董战峰,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生态文明研究所可持续发展研究室主任王谋对报告成果进行了专业细致的点评,并对我国后疫情可持续发展形势进行了讨论。同时,WWF北京代表处高级项目专员吴琼、清华SDG研究院课题组成员王红帅、李远博、郑艺、叶颖欣,以及国内将近五十名可持续发展领域的专家也参与此次线上研讨会。

朱旭峰详细展示了课题研究成果:在遵循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框架的基础上,结合2004-2017年中国省级经济社会统计数据,研究对中国地区可持续发展目标进行了测量、监测与展望,构建了14个目标框架下涵盖74个指标的中国省级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体系,并测算了中国省级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数。研究指出:目前我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间发展不平衡,各省份也存在长期发展短板;相对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省公共服务发展不平衡更为突出;在研究跨度内,省际地区间发展差距无明显改善,但地带间(如东、中、西部)发展差距有所缓解;在所有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目标9(产业、创新和基础设施)的发展表现最不平衡。

同时,由于各省间自然禀赋差距较大,研究发现:综合指数分析法并不适用于可持续发展目标15(陆地生物)的监测评估,为客观反映各省在这一目标上的表现,课题组对目标15进行了单独评估。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各地区的自然禀赋极为不同,但各地区的陆地生物差异在过去将近20年时间里呈逐渐缩小的趋势,这与各地区普遍的生态投入努力相关;尽管各地区普遍重视陆地生物的改善,但由于自然禀赋的差异无法逾越,生态产出指标依然呈现出较强的正向空间集聚现象;从长期来看,陆地生物的禀赋之区别无法改变,但持续的生态投入可以纵向切实地影响陆地生物的改变。

最后,报告也提出了三项政策建议:第一,建议将更多本土化的SDGs指标纳入中国“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体系;第二,加强国内政策支持和机制建设,多管齐下推进地方可持续发展议程;第三,鼓励社会参与和国际合作,与世界一道交流分享经验。

原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