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室
新型城镇化的含义与目标

自2003年十六大开始,中央逐渐将新型城镇化的思路清晰,从最初构想到最终明确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经历了5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3年10月,党的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在城镇化率为40.53%、城镇化发展迅猛的背景下召开,十六大报告首次将新型城镇化的雏形——“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明确提出。

第二阶段,2005年10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第一次使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概念;十六届五中全会将新型城镇化作为“新四化”的主要内容郑重提出,将新型城镇化摆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

第三阶段,2007年10月,十七大报告将新型城镇化列入“新五化”范畴,全国新城镇建设进入崭新阶段。

第四阶段,2011年制定的“十二五规划”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新型城镇化开始全面指导全国城乡建设。

第五阶段,2012年11月,党的十八肯定了中国的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并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至此,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得到明确,随着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吧(2014-2020年)》的出台,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进入到详细的落地层面。

新型城镇化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

1980年,刚刚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仅有15个,1990年达到31个,2012年达到65个,成为世界上特大城市、超大城市最多的国家。这些重大成就实现的历史进程,实质上是中国城市建设用地、人口规模与空间扩展的过程。一方面,工业化、城镇化全面推动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发展,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城乡人民的生活水平和住房条件;另一方面,在那些无序发展的城市化过程中,人口猛增、土地失控、农田被吞噬、水土资源日渐退化,我们付出了高昂的代价,环境祸患正威胁着我们当前的生存空间。我国的城镇化在不少地区出现“冒进”的现象,造成中国许多城市只追求外表繁荣的现象,城市人民的生活质量、环境质量、建筑质量都存在不少问题。

此外,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明显的“城市偏向政策”,从农业中获取剩余补贴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大量的生产要素和资本向城市集中,在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时,城乡差距越拉越大。城镇化问题是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重大的综合性课题,涉及到国民经济如何协调发展;但破坏式、掠夺式的城镇化发展方式已明显不符合又好又快发展的初衷——新型城镇化就在如何以人为本、健康可持续地推进城镇化的现实呼唤和要求中应运而生。

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为据,新型城镇化包含7个基本原则,分别为以人为本,公平共享;四化同步,统筹城乡;优化布局,集约高效;生态文明,绿色低碳;文化传承,彰显特色;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新型城镇化还包含5个发展目标,分别为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城市生活和谐宜人,城镇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