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室
陆上风电正热 海上风电可期

来源:中国新闻网


    ●苏格兰政府的目标是到2020年,50%的国家用电来自可再生能源。

    ●到2020年,苏格兰政府减少42%温室气体排放量,到2050年,减少80%,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英国60%的陆上风电装机容量源自苏格兰。

    ●在未来10年里,超过11G瓦源于海上风力的电将来自苏格兰海岸。

    ●苏格兰拥有英国唯一的博士风力能源研究中心,该中心位于格拉斯哥的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

    ●25%以上的所有欧洲风能穿越苏格兰地块及其周边海域。

    ●苏格兰的潜在风能发电能力超过其本身需求的3倍,因此苏格兰可以成为风力发电净出口国。

    ●刚刚批准33千万英镑升级资金给比尤利?丹尼输电网络,将提高电网的能力,使新的可再生能源能够被“推向市场”。

    从陆上风电到海上风电,苏格兰正在孜孜不倦地实践可再生能源梦想。中国也在探索、在论证,在一场过剩之辩后辨清了未来风能的发展道路。

    距离2011年可再生能源短期目标实现的时间还有一年,苏格兰政府带着他们的企业团队再次来到中国寻找投资与合作伙伴。在苏格兰人看来,开发海上风能虽然比开发陆上风能的初期投资成本高,但其长期优势——包括最低运行成本、更长的涡轮机运行时间、更高更稳定的发电量等——综合起来超过了其短期劣势。

    这一点,对于拥有1.8万公里海岸线的中国同样具有吸引力。实际上,中国的风能行业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中。

    苏格兰的雄心:从陆到海

    苏格兰可能是欧洲最适合发展风电的地方。

    这片近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及其周边海域汇聚了欧洲全部风能的25%以上。利用这些禀赋,今天苏格兰装备了近60%的英国陆上风能发电装机容量。其中,苏格兰电力公司的怀特里项目是欧洲最大的陆上风能发电场:在格拉斯哥附近的伊格尔舍姆穆尔上绵延55平方公里的地方安装有140个涡轮机,产生320兆瓦的电力。这已经足以给18万户家庭供电。

    除此之外,苏格兰还有90多个陆上风电场,1200多个遍布各处的涡轮机生产超过1.9G瓦的电力。这一可观的生产力还在不断强化。去年5月,苏格兰首席大臣亚历克斯?萨尔蒙德正式启动怀特里风电场的最后一部分风力发电机,并宣布下一阶段将进一步扩大规模。从政府设定的目标来看,2010年至2012年的工程计划是在这里再增加75个涡轮机,发电能力增加到593兆瓦。

    与此同时,苏格兰南方能源公司已开始在苏格兰南部Clyde开发548兆瓦的风电场。而来自英国可再生能源协会(原英国风能协会)的数字显示还有20个正在建设中的风能发电场,生产530兆瓦的电力,另外有74个(2288兆瓦)已经被批准,100多个(3958兆瓦)在规划中。

    一方面,陆上风电在持续扩张,另一方面,这些风电项目也在遭遇占地过多、破坏美景的质疑。

    现代风电场的建设往往规模巨大,单个风电场的装机台数可达数百台,占地面积需数10平方公里。因此,风电的发展往往也伴随着土地的大量占用。比如,怀特里风电场的占地面积就相当于苏格兰第二大城市格拉斯哥市的中心面积。

    苏格兰漫游者(RamblersScotland)组织的总监戴夫 莫里斯曾做过一项推测,按照英国到2050年建立600个怀特里风电场的能源政策,这些风电场就得占去整个威尔士的面积。因此,他强调:“成百上千个巨型风力涡轮机及其电力传输线不能都建在苏格兰。我们不能以牺牲英国北部世界著名的野生环境区和苏格兰美景,来满足英国南部的能源需求。”他提出:未来英国的巨型风力涡轮机应该建在近海,从而让陆上风电场以基于社区的小型风力涡轮机为主。

    目前看来,苏格兰正在往这个方向实践。苏格兰水域现在拥有英国三期大型海上风电所在地中的两个,也即将成为6400兆瓦海上风能项目的所在地。未来10年,超过11G瓦源于海上风力的电将来自苏格兰海岸。

    从陆地到海洋,苏格兰正在孜孜不倦地推广可再生能源风能。它最近的目标是到2011年,实现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全国电力需求总量的31%。

    中国大规模发展可再生能源可行吗?

    “苏格兰已获得政府、工业界和研究的全力支持,来充分利用它的潜在能源,力求引领清洁、绿色能源革命,以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这是苏格兰首席大臣亚历克斯?萨尔蒙说过的一句话,也是苏格兰已经装进时间表里的规划。

    具体来说,为了达到“至2020年,苏格兰政府减少42%温室气体排放量,至2050年,减少80%”的宏伟目标,这份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时间表如下:2011年苏格兰将实现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用电量的31%,2020年的中期目标为40%,2050年的远期目标为50%,均比同期英国的目标高出20%~25%。

    4月9日的中国-苏格兰海上风能合作开发研计会上,苏格兰国际发展局的贸易与投资总监艾伦?麦肯泰向记者透露,目前苏格兰的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已经达到25%。

    显然,苏格兰发展可再生能源有明显的优势。如前所述,欧洲所有风能的25%以上穿越苏格兰地块及其周边海域,加上地广人稀,非常适合建设大规模的风电场;三面接海、11800公里的海岸线,苏格兰还拥有占欧洲25%和10%的潜在潮汐能和波浪能,可以在发展海上风电之外继续开发这些海洋能源。总而言之,不足欧洲面积1%的小小苏格兰却有着令人艳羡的资源禀赋,这也使得苏格兰有底气追求高远的目标。

    但是,对于中国来说,大规模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时机成熟了吗?

    中国现在的能源利用结构,以发电行业为例,2007年的数据显示整个电力装机中占比例最大的仍然是火电,占到78%,水电占到20%。风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加起来所占的比例还不到2%。波浪能和潮汐能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就更是陌生的词。

    这样一种能源结构的形成,一方面可能是丰富的煤炭资源极其相对成熟的开采技术使中国长期以来专注于以煤为主的能源利用;另一方面,可再生能源开发使用中的一些技术性难题以及建成投产后居高不下的成本也造成了相当的阻碍。就目前国内发展速度最快的太阳能、风能发电来说,屡屡遭受产能过剩的质疑。对此,有专家指出并非真的过剩,而在于成本过高、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原因造成的市场有效需求不足。

    哥本哈根之后,气候、环境和能源问题环环相扣,愈发凸显。从长远来看,清洁能源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选择。硬件上,中国地大物博,并不缺少可再生能源。数据显示,我国风能资源总量约为7~12亿千瓦,年发电量可达1.4~2.4万亿千瓦时;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的面积占国土面积96%以上,每年地表吸收的太阳能大约相当于17000亿吨标煤的能量;当前可利用生物质资源约2.9亿吨;可开发的水能资源总量约为6亿千瓦左右。

    软件方面,政府对发展可再生能源也予以了相当的支持力度。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颁布后,可再生能源进入了快速发展轨道。从2005年开始连续4年时间,每年总量都在翻一番:2005年时水力发电总装机容量达1.17亿千瓦,到2008年已增长至1.71亿千瓦;风力发电在2005年的时候只有70多万千瓦,到2008年底骤升至1200多万千瓦。

    时机是否成熟?条件是否具备?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就像4月9日的研讨会上,艾伦?麦肯泰在踌躇之后避重就轻地回答:“我见到的中国工程师给我的印象是,他们都有长期发展可再生能源方面的计划,包括研发和市场开发方面,我相信他们很有潜力。”言外之意或许可以解读为:未来的趋势已经很明显,此刻再讨论时机和条件还不如直接行动、开发潜力。

    发展的隐忧:过剩之辩

    记者近日参加的多场与气候、能源相关的研讨会上,总会有人提出可再生能源产能过剩的情况。风能是其中首当其冲的一个行业。

    去年国务院印发的一份通知中,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六大行业被确定为产能调控和引导的重点。此后,媒体关于风电产能过剩的结论开始频频见诸报端。但记者接触的多位专家均不认同这一观点。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产业经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刘峰说:“我国的风能发电装机容量还很小,风机的生产出现的”过剩“,主要是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我们应该克服由于成本过高、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因素造成的这些瓶颈,扩大市场消费,而不是去抑制生产。”他指出,之所以会得出“风能行业产能过剩”的结论在于没能从风力发电的全产业链条进行分析,而只是看到了其中风机制造的一个片段,“感觉价格降下来了,不好卖了,就过剩了”。

    3月底的清华大学中-欧全球气候变化学术峰会上,发改委能源所副所长李俊峰说:“风电场的建设,每平方公里只能安装0.6~0.7万千瓦风电机组,如果按中国目前每年装机1000万千瓦风电来计算,至少需要先‘圈’出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所以发展风电先‘跑马圈地’是必要的。对于风能这样的可再生能源,刚刚发展两年就开始品头论足还太早。起码要等10年后再做评价。”

    此次中国-苏格兰海上风能合作开发研讨会上,苏格兰国际发展局的高级执行官保罗?欧布兰介绍苏格兰的风电过剩多是由于地广人稀导致电生产出来以后却无法输送到一些偏远地区,他认为中国在这方面很幸运,因为沿海地区都是大城市,人口集中,这样海上风电并网也就需要20~30公里左右的电缆就能到达主要城市。

    每个人都从不同角度解释中国的风电并非过剩。而仔细对照国务院通知,会发现过剩的也并非风电本身,而是风电设备。有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已拥有80多家风电机组整机制造企业,上千家叶片、变速箱等各类零部件配套企业,同时国企、民企等各种性质的企业都开始进入这一行业,导致了风电行业散而不精、整个风电设备制造行业大而不强的特点。政府对风电设备制造产能过剩的确认将有利于企业产品和技术的升级,形成良性竞争和优胜劣态。并对已经进入或即将进入低端风电机组设备制造的企业起到警示的作用,减少不必要的资源和资金浪费。

    而对于风能本身来说,可以预见未来很长时间都将是政府鼓励和支持发展的可再生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