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室
工业发展从粗放型向生态型转变 走上绿色发展之路

日期:2009-10-12  作者:  来源:中国环境报第1版  中国环境报 记者陈湘静

  在苏州工业园区工作了14年的蒋效军,见证了苏州工业园区发展成长的全过程。最近这两年,他又一直奔波于苏州和宿迁两座城市之间,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经验的输出而忙碌。在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的苏州,正在把经验传递给更多地区。

  苏州工业园区成为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试验田

  1994年,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正式签署合作协议。从那时起,两国合作建设的苏州工业园区就成为了一个巨大的试验田,开始了在产业聚集地探索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道路的尝试。

  作为新加坡经验的海外样板,苏州工业园有一份足以自豪的成绩单:以占苏州市4%的土地和人口、7%的工业用电量、1%的二氧化硫和2%的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创造了全市15%的GDP,25%的注册外资和进出口总额。

  在10余年的园区规划和建设工作中,蒋效军遇到了很多“第一次”,如区域总体规划第一次与环保规划共同编制,《园区建设项目环保管理暂行办法》成为第一批借鉴新加坡经验制定的管理制度等。

  2001年,园区管理导入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2002年园区成为国家示范区,2003年正式创建生态工业园区,2008年园区获得国家级示范称号……

  如果说,苏州工业园区实现生态化转型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顺势而为,那么以贵港为代表,近年来,不少中西部城市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尝试,则是在阵痛后的新生,久病后的脱胎换骨。

  生态工业园建设对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积极作用

  上世纪90年代,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制糖业远近闻名,但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环境问题。当地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贵港生态工业园区是第一个“尝试者”。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司长赵英民说:“当时我们认为,我国偏重的工业结构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性调整,但如果在广大企业中实现废弃物循环利用与资源化,有效减少污染物排放,对我国污染防治工作极有意义且是相对容易实现的。因此,我们当时从环保角度提出对我国传统工业进行生态化转型,呼吁开展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在企业层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当时,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一个共识正在广泛形成:中国不能再走以资源和能源大量消耗拉动工业和经济增长的老路,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党中央、国务院陆续做出一系列决策部署,并针对工业发展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在当时的国家环保总局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下,1999年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建成,园区在资源有效配置、废弃物再利用、环境污染控制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证明,生态工业园建设虽然初衷在于减少污染,但对当地产业结构调整、水平提高、合理布局同样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赵英民说。

  “发展循环经济,发达国家主要侧重在社会层面推动,我国则应该在企业、园区(企业间)和社会3个层次同步推进”。赵英民分析说,一方面,工业污染防治压力最重,急需得到有效控制;另一方面,我国资源环境价格还未理顺,市场机制还受到诸多限制,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开展循环经济建设更具条件和紧迫性。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道路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从国家战略层面对以“高能耗、高污染和低效率产出”为特征的线性经济增长模式进行转变。其中,工业作为国家经济的“骨骼”,自然成为践行科学发展、推行循环经济、实现生态化转型的前沿阵地。

  一方面,工业园区建设对我国工业发展趋势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有基础、有条件作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试验田和领跑者,为整个工业生态化转型提供良好基础;另一方面,历经近20年的粗放式发展,不少工业园区成为地区资源环境问题的高发地,也迫切需要在发展质量、管理水平上进行变革。

  而我国生态工业园区从创建以来的实践和经验也充分表明,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是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功探索,是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有效模式,对于解决结构性污染和区域性污染问题,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实现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环保部门有了越来越多的同盟军。2007年,科技部、商务部、原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发文,提出共同推进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力图发挥国家级工业园区对全国园区建设的示范带头作用;科技部、商务部利用手中的税收、价格政策形成有效激励,环保部门陆续颁布标准和指南,则进一步推动了各地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2008年8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循环经济促进法》,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有了更为坚实的法制基础,政策手段更为丰富,园区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迄今为止,环境保护部已批准建设26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虽然循环经济、生态工业的理念都是舶来品,但如今已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道路。”赵英民表示。

  生态工业园区让急功近利的发展“慢”下来

  2006年底,苏州工业园区又接手一项新的任务:在宿迁重起炉灶,参照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模式建设苏宿工业园区。在这个团队中,环保局又成为首批进驻的重要成员。

  来宿迁的第一年,当地人对这些“外来和尚”的态度从一开始的欢迎逐渐转变成了疑惑,“周围的开发区一条条道路和一栋栋大楼在快速成长,而我们这片土地直到2007年6月还是没有什么动静,许多人就觉得我们做得太慢了。”蒋效军解释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进行地形测绘、环境本底值调查、本地区产业状况分析等大量初始化工作,在此基础上再动手做园区的总体规划以及环保等各项专项规划。”在正式动工后,“慢”同样在延续??每平方公里将近两亿元的基础设施投入是快不起来的,这些钱都投在了“地下”。真正进入招商阶段后,“有项目先找环保局长谈”成为苏宿工业园管理层的共识,环保前置、绿色审批的政策得到了不折不扣执行。

  就在2008年,一个投资规模总额超过6亿美元的项目选择在苏宿工业园落户。“业主看中的就是这里优质的基础设施和管理服务,其中,良好的环境管理和服务是他们在比较国内多个开发区之后最终选择苏宿园区的一个重要因素”,蒋效军说。

  如今,进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不仅有沿海或南方发达城市,中西部地区也十分活跃。而这也是环境保护部等国家部委支持的方向。“只要体现先进性,就值得支持”,赵英民认为,在欠发达地区推行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化的工业产业园区,具有超出环保的特别意义。首先,从粗放、原始的资源产品转变为包含深加工、废弃物再利用的完整产业链,不仅显著增强经济效益,且资源输出、污染留下的局面也会得到有效改变。其次,产业链的延伸发展,客观上会吸引东部人才、资本、技术向中西部转移,这和国家大的发展战略也是相符的。

  当然,在欠发达地区践行循环经济、进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还面临很多现实困难。赵英民说:“周生贤部长说环境出了问题,应该从经济政策中寻找原因,当前影响西部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因素,恰恰就是那些导致东西部差距加大的政策因素。”他表示,当前,产业西移的趋势愈加明显,倘若不加控制,很可能会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如果政府能把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放在地方经济转型的战略地位,彻底解决优惠政策不到位、资源价格问题没理顺等问题,将对当地提高发展水平和质量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