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3月26日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刘毅
回顾三北工程30年发展历程,其转变引人注目。
由单一的生态型向生态经济型转变。上世纪80年代,从工程建设区经济基础薄弱、群众生活贫困的实际出发,三北工程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的发展模式,找准兴林与富民的结合点,建设了一大批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饲料林基地,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北工程建设之初,片面强调人工建设,忽视原始植被的保护,往往事倍功半。人们在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大自然具有较强的自我恢复能力,只要加强围封管护,减少人为破坏,很多地方的生态状况就能好转。近年来,三北工程在造林方式上突破过去以造为主的技术政策,从注重人工造林向人工造林、封山(沙)育林、飞机播种造林相结合转变,把封山(沙)育林摆在突出的位置,更加符合自然规律。
换个角度看这些转变,我们可以发现,三北工程建设曾经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邓小平同志说,中国的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几乎与改革开放进程同时启动的三北工程,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三北工程作为我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大型生态建设工程,开创了我国林业生态建设的先河,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而且,三北地区是我国生态最脆弱的区域,全国逾八成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近七成水土流失面积分布在三北地区,拓展绿色难度极大。探索前进的道路上,我们总结不少经验,也吸取不少教训,这些都是宝贵财富。
我们欣喜地看到,三北工程建设30年来,逐步树立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科学理性、以人为本的生态建设理念,走上尊重自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发展道路。
目前,我国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湿地减少等生态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决策,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使我国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生态建设,任重道远。把这些年来生态保护和建设积累的宝贵经验教训认真总结好、利用好,对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