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室
治污减排显成效 再造禅城新环境

( 2009-1-7 ) 

   治污减排是国家“十一五”重点任务,关系到一个区域招商引资乃至经济发展的动力。一直以来,禅城区委、区政府对于环保工作尤为重视,近年来不断加大环保投入,对于治污减排,更是在“大环保”的理念下,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格局。经过近几年尤其是2008年的不懈努力后,禅城区交出了一份全面推进、持续有效的环保答卷。据预测,禅城区2008年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COD排放量较2005年下降30%和45%,2005年至2008年,完成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和COD削减量占“十一五”削减任务量的73%和67%。
  思路创新:从被动治污转向主动防治

  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禅城区近年来一直将环保治理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尤其是对于高污染、高耗能的陶瓷、漂染等行业,禅城区致力于推动其喷雾塔的改造、脱硫设施的安装,并加强对漂染企业的严格管理。

  必须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在不断的环境治理工作中,禅城区委、区政府开始意识到必须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这才是提升环境的根本。

  以陶瓷行业调整优化提升为切入点,禅城区的产业经济拉开转型升级的大幕。虽然陶瓷产业是禅城区传统的支柱产业,南庄和石湾更是“中国建陶第一镇”和“中国陶瓷名镇”,但面对着人民群众对于优良环境的期盼和区域发展的空间诉求,禅城仍然不得不做出取舍。近两年,禅城区共关迁了115家陶瓷企业中的78家。

  禅城区环保局局长梁志林认为,从被动治污转向主动防治,从单一治污转向综合治理转变,强调产业结构调整,禅城的环境管理思路已经发生转变。近两年来,禅城婉拒多个投资过亿元的大项目,这正体现这种转变,也表明了禅城区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的决心。

  设施完善:污水处理能力达55万吨/日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由于对环境治理力度的加大,禅城区的环保投入也在大幅度增加。据介绍,禅城区的环保投入近年来与GDP同步增长。

  投入的增加带来了禅城区环保治理硬件设施的完善。近几年,禅城区建成了镇安、沙岗、东鄱、城北等生活污水厂。目前禅城区污水处理能力已达55万吨/日。

  同时,禅城区环保部门也通过推广科技手段,加强污染监控设施建设。目前,禅城区已对45家重点污染源企业安装了52套污水COD在线监测(控)仪,实行24小时监控,并对27家废水在线监控仪每季度进行现场校核,有效监督违法排污。此外,2008年,禅城区还投入200多万元优化和改善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条件,增加科学性和准确性。

  排污口有监测监控,污水出厂便被污水管网收集,从前期的检测监控到后期的污水处理,近几年来,禅城区污染防治的硬件设施网络逐渐臻于完善。

  管理提升:“大环保”机制下强化三大手段

  近几年来,禅城区的环境管理水平也不断完善,“大环保”机制便是禅城区强化环境管理的“法宝”之一。“以前提到环保,好像只是环保局的事情,但现在强势的污染减排,则是很多部门联动。”梁志林介绍说,现在很多时候都是七八个部门一起行动。他认为,“大环保”工作机制对于环境管理工作局面的转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而在“大环保”机制为主导,禅城环保管理更形成了“一项机制、二级管理、三大手段、四项措施”的工作局面,其中三大手段的强大,是禅城提升环境管理水平的重要推动力。梁志林说,“三大手段”指的是以关闭污染企业为主的结构减排、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工程减排、以建设项目全程监督的监管减排,这“三大手段”可以说是环保治理的三大“抓手”,对于禅城区环境管理水平的提升,意义相当重要。

  推动转型:碧水蓝天托起“精品禅城”

  目前,禅城区正在推进以陶瓷产业为切入点的产业结构调整,禅城辖区内的污染源将大为减少,空气质量正在逐步改善。同时,城南片区大气综合整治工程也正推进。

  此外,汾江河整治也正推进,不仅关闭了沿线的多家污染企业,原先流入汾江河的污水,也将随着污水收集和处理网络的建设,不再排入汾江河。

  “很多群众都反映说,现在能看见星星月亮的夜晚多了,蓝天白云的白天多了。”梁志林说,近两年,禅城区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关键性的转折,以前每年的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指标总体都呈上升趋势,但从2007年开始,这条原本缓慢上升的曲线出现“拐点”开始掉头向下,今年这些数字的下降趋势更是明显。

  近年来,禅城区一直致力于通过“两转型一再造”,谋划禅城的新一轮发展。梁志林认为,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仅仅是为禅城区今后的发展腾出了环境容量,更将为禅城的产业和城市的转型创造更优越的环境,推动禅城打造精品经济和精品城市。
 


来源:佛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