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载,中国政府网近日全文发布《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这个规划强调,要强化法治,严格监管。规划同时指出,要实行环境目标责任制,制订科学的评价指标,并纳入党政干部政绩综合评价体系。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大家有目共睹,但在一些地区,也出现了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严重的现象,这不仅妨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影响到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存质量。
事实证明,忽略了社会层面的发展,包括人民生活质量、公共服务水平、民主法制建设、环境与资源保护等方面,以牺牲能源、环境资源为代价,带来的只是一时的经济数字增长,留下的却是永久的危害和隐患。我们只有把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使生产要素产生最科学的集聚效应,并产生源源不断的发展后劲。
今天,中国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正迈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经济有了一定的规模后,现代化建设更要突出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公平。我们特别需要明确一种认识:GDP只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指标,而经济发展也只是政府绩效的一个指标。因此,我们不能忽略社会层面的发展,包括公平正义、公共服务水平、民主法制建设、环境与资源保护等都应成为对政府宏观评价的重要内容。
在现行的干部制度下,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对地方政府的行为取向具有极其重要的导向作用。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官员考核指标体系、循环经济与绿色控制的法律框架等,对于防止各地区之间的恶性竞争、互相封锁乃至以邻为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科学发展观能否得到有效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正确的政绩观是否确立以及干部考核体系是否完善。
因此,把环境指标纳入干部评价体系无疑是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表现。《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将环保指标纳入政府官员考核体系,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指标性的问题,它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某些地方官员片面追求GDP增长、以资源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错误执政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