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室
中国经济:高增长面临挑战 —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6年会外国企业家眼中的中国经济

    已经成功举办6届年会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即将在3月19-20日迎来它的第7次年会,论坛的主办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像以往挑选当年最热门、最值得关注的话题作为当年论坛的主题一样,今年他们选定的年会主题是最近最为流行的主题词——“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还是和往年一样,40多位来自海外的国际组织代表、知名学者、企业家已经确认参加他们大多数人早已熟悉而且喜欢的论坛。这些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商业领袖与知名经济学家眼中的中国和中国经济到底是怎么样的?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论坛召开前用电子邮件向他们提出了这个问题。

  “30年前我就开始经常到中国来。了解中国的人都知道,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有90%的时间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我个人以及汇丰都深信,中国即将迎来又一个辉煌时代。” 极具绅士风度的汇丰集团董事长庞约翰爵士在答复中说,今天,几乎在所有的行业,中国经济的影响不仅仅是重大的,而是具有决定性的,显示了中国在经济转型中取得的巨大成功。

  而且他认为,当前,全球经济正在重新平衡,这将令世界财富的分配更为合理。而中国在这一进程中将是赢家。

  从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创办之初至今一直都是论坛上最年轻的CEO的米其林集团管理合伙人兼首席执行官爱德华·米其林先生,他的回答与他的年龄非常相符,用的全是短句,而且充活活力:“显然,从世界范围看,中国经济发展得太快了,需要喘口气!

  “中国的肺活量逐年增加,让整个世界都能感觉到它带来的疾风。

  “这是一种变革之风。风刮得很大,也刮得很正常。”

  不仅自己多次参加发展论坛而且鼓动别人也来出席的英美资源集团董事长司徒慕德先生认为,在过去十多年中,中国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他预计这一势头将保持下去。“我对中国的未来非常乐观。”

  而一直看好中国及中国经济的摩根士丹利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穧罗奇与司徒慕德先生一样乐观:“我相信2006年中国经济将以良好态势发展,其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将以8.5%至9%的速度增长。虽然这稍低于前几年近10% 的增长速度,但中国仍将保持它在全球经济增长竞争中的领先地位。”

  但是,这些并非这些商业领袖看法的全部。前美中商会主席柯白先生说:“中国近年来的快速经济增长,是世界——当然也包括我自己的国家美国——关注的焦点。正如中国的领导层已把自己的注意力越来越多的放在了中国的快速发展给社会带来的成本,很多国外的观察家,包括我自己在内,同样也在思考中国和中国政府所面临的越来越多的问题。”

  柯白强调,很多国际观察家在认为中国在过去20年来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不容忽视的同时,对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和其他非经济问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感到担忧,这些问题越来越有可能会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构成挑战。

  “中国高速增长的经济也面临着种种挑战,” 司徒慕德先生说,例如能源和资源短缺。中国政府已采取措施去解决许多问题,包括起草新能源法,修改煤炭法,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改善矿业安全等等。

  而在罗奇眼中,在新的一年里,中国经济面临的重大挑战是如何调整结构——即将增长动力从依赖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方面更多转向私人消费。他认为,如果不能进行这样的调整,中国将可能走上一条产能过剩和通货紧缩(因为过热投资)的危险道路,并与主要贸易伙伴产生贸易摩擦(因为出口不断增加)。

  “我相信中国领导者已认识到进行这一调整的必要性。在这方面最鼓舞人心的消息是中国最近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私人消费的举措。毫无疑问,这一措施需要时间和决心。它需要为有可能失业的工人提供社会安全保障(即养老金等、社会保障、失业保险和再就业培训)以及新的就业增长点(如服务业)。随着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大,其增长的质量和可持续性都将获得显著改善。”罗奇说。

  柯白先生表示,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尝试过进行如此规模的经济变革。虽然世界希望,无论是为了中国还是为了全球的和平与稳定,中国的充满活力的发展态势能够持续下去,但是国外的观察家们感到要尽快解决与经济发展有关的越来越多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其他问题。

  他强调,中国快速成长为一个在国际贸易、经济和金融领域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国家,是世界历史上的重大发展。随着中国向世界的最新发展成果——思想、技术、管理、贸易和投资——开放,世界同样必须对中国的合理的经济发展要求抱开放和鼓励的态度。中国和美国、欧洲、日本以及其他地区的大量经济联系造成了一些失衡和关系紧张的问题,但是也使得中国以及其他主要国家经济更紧密地结合、相互依存。

  “所以,一个持续的、活跃的‘全球对话’和中外政府间良好协调的双边对话,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尤为重要。 ”柯白先生说。(本文采访得到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承办单位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大力协助,在此致谢)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