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室
织密生态工业“互联网”??海化集团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企业纪实

   五道“工序”下来,海水的有用成分就基本被“吃干榨尽”了。海水“一水五用”,不能不说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奇迹。创造这个奇迹的是山东海化集团和海化开发区。

  近年来,为充分发挥地下卤水和浅海滩涂两大资源优势,他们依据生态工业原理和循环经济理论,把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纳入总体发展战略中,以资源合理开发、产品深度加工、能源综合利用为重点,致力发展区域循环经济,初步形成了这张以上下游产品接续成链、关联产品复合成龙、资源封闭循环综合利用为特色的生态工业“互联网”。

    企业都在“网”中游

  我们不妨看看“一水五用”到底是怎么回事:海水首先被用来养殖贝类、鱼虾等海产品,浓度升高至初级卤水时放牧卤虫;中级卤水和抽取的地下卤水先送纯碱厂、热电厂等供工艺冷却;吸收了这些厂余热之后的卤水送到溴素厂吹溴,提高溴素提取率;吹溴后的卤水送到盐场晒盐;晒盐后的老卤送到硫酸钾厂、氢氧化镁厂生产硫酸钾、氯化镁、氢氧化镁等产品。

  更令人感到惊奇的是,这个以“海水”为原料形成的产业链,又通过左右关联和上下延伸,形成了生态海洋化工“互联网”。

  在这张“网”内,原盐是纯碱、氯碱的原料,海化集团纯碱生产能力已达200万吨,每年可消化原盐300多万吨;以纯碱为原料,又深加工生产小苏打、硝盐、泡花碱、白炭黑等;以制碱废液为原料生产氯化钙;以制盐苦卤为原料生产硫酸钾、氯化镁、氢氧化镁等;以溴素为原料生产系列灭火剂、阻燃剂、制冷剂、医药中间体、染料中间体、氢溴酸、溴化钾……

  目前,总投资10亿元的年产20万吨氯碱、20万吨树脂的氯碱树脂项目成功投产。它不仅结束了海化集团没有氯碱树脂产品的历史,一举成为我国第一家生产纯碱、氯碱两种产品的化工企业,而且由于在全国同行业首次实现了纯碱、烧碱的连理,成功地解决了电石法生产PVC工艺中最令人头疼的电石泥废渣综合利用难题,填补了国内空白。同时,该项目的投产,将拉动海化集团的产业链由无机化工向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利润率的有机化工领域延伸。现在,一个以氯及氯的衍生物为核心的新兴产业集群应运而生。在这个项目周围,一批与之相关联的草甘膦、甲烷氯化物、醋酸乙酯、苯胺等精细化工项目正在建设之中。前几天,又有两家总投资过5亿元的外资企业看好了在海化开发高附加值的氯化物精深加工产品的投资环境,加入到海化“补链”队伍中。

  登高远望,十几华里长的工业园区内,20多家化工企业之间都有管道相连,因为这些企业的产品或原料都是关联的。这是海化开发区对区域内海洋资源、环境、产业等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开发、综合利用的结果。

    环境与发展“齐飞”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一谈及化工企业就会蹙眉不已,因为它往往和环境污染并生“共荣”。但在这个全国最大的海洋化工生产基地,大海共蓝天一色,海鸟与白云并舞,环境与发展“齐飞”,令人在诧异之余多了些感奋。

  在这里,并非没有废弃物。它们主要是制碱产生的蒸氨废清液、废渣和制盐剩余的苦卤,如果直接排海,渤海莱州湾近海势必成为一片“白滩”。近年来,海化集团先后投资4亿元,致力于废液、废渣、废热等资源的开发与研究,收到明显效果,使企业实现了增产不增污、废物高效利用的集约型生产模式,实现了发展与环保的“双赢”。“自主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由之路。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通过自主创新,不断提高废物综合利用的程度,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决定着企业的前途和命运。”海化集团董事长肖庆周告诉记者,在循环经济这根链条中,没有废物,废物只是未被开发利用或者说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

  为吃掉这些“废弃物”,他们与青岛海洋大学合作,成功地完成了制碱废清液二次兑卤晒盐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引进了意大利先进的以制碱废清液为原料的氯化钙生产装置,经过消化吸收、扩产改造,年产氯化钙22万吨,明年扩建工程投产后将达到50万吨生产能力,使废液利用率达到100%,创造了世界制碱史上蒸氨废液不排海的先例;将溴化物项目产生的含酸、含溴废水直送溴素厂,用于酸化原料卤水,不但节约了环保投资,而且回收了余溴、利用了废水中的酸性物质;在制盐苦卤利用方面,与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联合攻关,成功开发出了年产2万吨硫酸钾项目,有效地利用了苦卤中的硫酸根离子,解决了困扰全国盐化工业多年的难题,获得国家专利。

  在固体废料利用方面,建设了年生产能力20万吨的水泥厂,消化碎石、炉渣、粉煤灰35万吨,综合利用产值达到3000万元;引进意大利、德国成套设备,建设的年产2000万块墙体材料项目,替代传统的实心粘土砖瓦。每年综合利用废渣23万吨,减少土地占用200亩。将氯碱厂产生的30万吨电石泥用于纯碱厂蒸吸生产工段,不仅节省了建设废渣处理设施的1500万元投资和1000亩废渣存放场,而且每年使纯碱厂降低成本1800万元。

  在废热利用方面,主要是利用化工余热和废热,进行取暖和加温原料卤水,实现再利用。如冬季硫酸钾厂停产大修期间,二电厂在抽气量减少的情况下,用循环水的余热,供生活区取暖。与原锅炉采暖相比,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100吨,废渣6000吨,节煤3万多吨。纯碱厂利用溴素厂原料卤水进行工艺冷却,年可节约海水1750万立方米,电610万千瓦时,并且提高了溴素产量。供热电厂清水先为纯碱厂进行工艺冷却再使用,年节海水1000万立方米,电350万千瓦时,回收余热折合原煤3?3万吨,综合效益达2800万元。

  循环经济凸显了海化发展新优势。据统计,海化开发区每年新增利税中“三废”综合利用企业所创造的利税已达20%以上。

     循环经济理念注入发展全程

  “循环经济是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目前,海化开发区正在制定循环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将循环经济理念注入全区资源整合和经济发展的全过程。”海化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苏立科说,“今后重点从建立循环经济型企业、循环型经济园区和循环型社会三个层次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进程,努力构建以资源链纵向闭合、横向耦合、区域整合为特征的循环经济模式和以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格局。”

  海化集团总经理韩星三告诉记者,目前在海化集团每上一个项目,决策者们首先考虑的是兼顾“上下前后左右”的关系:产品能否和上下游产品接续成链,能否和关联产品复合成网,资源能否实现综合利用直到“吃干榨尽”?或者与某一产业链条上的出口创汇产品形成匹配,打造高质量的出口产品集群。

  海化发展循环经济的创新实践,引起了专家的广泛关注。中国工程院院士高从土皆、侯保荣、任阵海,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文华、王文兴,生态经济学家马传栋等来海化实地考察后认为,海化自觉运用生态经济原则,把在工艺上有内在联系的企业聚集到适当区域,实现了废弃物在区域内闭路循环和再资源化,建立了一种区域内的工业生态平衡,提高了资源的集约化利用程度和生态经济综合效益,堪称全国乃至世界发展循环经济的典范。

  目前,海化开发区已被确定为全国“科技兴海”示范区、山东省循环经济示范区,并正在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海化集团的这张生态工业“互联网”还将继续延伸扩张。


来源:中国?潍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