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室
气候专家:登陆中国的台风个数可能会有增加

  近段时期,中国及其他地区接连遭受较大风害的侵袭,受灾地域灾情重、损失大。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任福民接受《解放军报》采访时指出,在温室气体增加背景下,登陆中国的台风的个数可能会有增加,并且台风的移动路径也将可能发生变化。

  今年入夏以来,中国沿海一些地区和日本、美国部分地区先后遭受了不同程度的风害,有些地方的受灾情况还相当严重。

  任福民介绍说,应该说,这些灾害向人类提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即全球变暖与风害的联系。温室气体排放过多导致了全球变暖,而全球变暖的直接后果之一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多。这可能是“卡特里娜”等飓风近年来威力越来越大的原因之一。

  任福民认为,从简单分析看,全球变暖将使海水温度升高,导致蒸发到空气中的水分增多,因此降雨量也就越多,形成风暴的可能就越大。从我们收集的资料看,北大西洋过去30年来表面海水温度仅上升0.5摄氏度,而热带风暴破坏力则增加了一倍。

  另外,模式研究结果也表明,在气候变暖情况下,台风风速和降水都呈上升趋势,台风潜在破坏指数也表现为上升。中国专家根据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模拟结果判断,在温室气体增加背景下,登陆中国的台风的个数可能会有增加,并且台风的移动路径也将可能发生变化。(郭柏松 高吉全)

  今年影响中国的台风处于正常水平 不算多

  据今日早报报道,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副司长王邦中表示,根据30年的历史资料,平均每年影响我国的台风数量为27个,在我国登陆的台风数量为7个,而今年加上“卡努”,在我国登陆的台风总共为6个,并不算多。

  老百姓之所以感觉今年登陆的台风特别多,主要是因为随着公众对台风等气象灾害的日益关注,电视、电台、报纸、网络等媒体的大范围报道,使老百姓感觉“台风多了”。气象专家表示,平均一个台风的生存周期为7至10天,现在由于科技发达,往往台风在生成的“婴儿期”就被“捕获”,媒体就开始介入报道,台风登陆之后则是连续跟踪报道,使整个台风周期在受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此外,由于我国沿海经济的发展,台风对这些地区造成的危害也在加大,虽然随着公共应急机制的完善,政府“以人为本”的转移施救,人员伤亡数在逐年下降,但是造成的经济损失绝对值却是增加的,这也加深了人们对台风的印象。(徐园)

    中国台风预报的水平不断进步 科研能力亟待提高

  据人民日报消息,减轻台风灾害,对台风路径、登陆地点、强度和降水量等准确及时预报至关重要。和发达国家比起来,中国对台风的预报水平亟待进一步提高。

  专家们认为,对台风“麦莎”的预报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凸显了中国在这方面取得的长足进展,同时也暴露了台风预报面临的一些困难。“麦莎”与1997年第11号台风移动路径非常相似,后者造成248人死亡、3249人受伤。而“麦莎”登陆时的中心附近最大风速比后者更大,登陆后带来的最大过程降雨量也更多,但只造成20人死亡。这与较准确的登陆地点预报是分不开的。不过,专家指出,我们对台风的“脾气”显然还没有完全摸透。有时对台风的突然加强或消亡、对台风带来暴雨的预报不够准确。

  对台风强度及降雨量的预报更是一个难题,误差更大,当然世界范围内都存在此种情形。由于影响台风强度及降雨量的因素很多,其物理过程非常复杂,目前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统计方法和预报员的主观预报经验。利用数值模式预报技术做好台风强度和暴雨预报,进展还比较缓慢。据统计,2004年,中央气象台24小时、48小时台风强度预报误差为4.2米/秒、6.5米/秒,美国国家飓风中心同期预报误差分别为5.3米/秒、7.1米/秒。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陈联寿院士和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肖子牛均认为,应该制定台风预报业务和研究的长远发展规划;完善台风监测手段,建立雷达、卫星、探测飞机等台风综合探测系统;在了解台风的动力、物理结构、维持发展机理等的基础上,建立台风的数值预报体系,提高预报的准确率。

  两位专家还强调说,往往气象部门发了台风或飓风登陆的正确预报和警报后,很多人却没有及时撤离,这是导致人员伤亡惨重的重要原因之一。要减轻台风造成的损失,千万不要存在任何侥幸心理,毕竟防患于未然是最重要的。(刘毅)

  中国应从四方面完善加强自然灾害预防体系

  近段时期,中国及其他地区接连遭受较大风害的侵袭,受灾地域灾情之重、损失之大令我们不寒而栗。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任福民接受《解放军报》的采访就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中国沿海地区近期也有“麦莎”、“泰利”等台风肆虐,但较之美国飓风事件我们的损失还是比较轻的,从此次的飓风事件中我们能获得哪些启示呢?

  任福民指出,可以肯定的说,“卡特里娜”事件集中暴露出美国在应急机制和预警系统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它对于中国完善和加强自然灾害预防体系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借鉴之处。现在我们就要及早发现中国沿海或沿河一带有无类似新奥尔良市这样的低洼地势,要避免此类灾难的再度重演。在包括台风在内的各种极端气象灾害处于增多趋势的背景下,进一步完善和加强自然灾害预防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任福民说,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重点建设:第一是应急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建立台风灾害及其次生灾害的定时、定点、定量预报预警系统,实现对灾害及时作出精细、准确的预报;建立气候变化与极端气候事件的预测预估系统,及时为各级政府制定防灾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咨询建议。

  第二是评估系统的建设。灾情评估是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的重要环节,还是制定减灾对策的科学依据。如果建立了科学有效的评估方法,就可提高灾情损失统计信度。并且根据可能发生的气象灾害特征,结合灾区的经济密度、人口密度、减灾实力、预测灾害能力等综合指标,做到灾前预估气象灾害的损失。根据对受灾范围、人口伤亡程度和健康状况的破坏,被毁生产和生活条件,以及其它经济损失和环境损失等客观统计,及时开展灾后评估。

  第三是防范措施要到位。建立完善的组织领导系统,在政府灾害管理体系的统一框架下,建设自然灾害防范体系,充分发挥气象服务在灾前、灾中、灾后各阶段的作用。

  第四是救援系统建设。把救援系统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灾害管理体系,建立起相应的救援队伍和救援启动机制。这样,一旦灾害发生,就可从制度上保证救援行动的启动实施。(郭柏松 高吉全)

  中国台风灾害近年年均经济损失233.5亿 440人死

  据统计,从1988年到2004年,中国每年因台风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33.5亿元,死亡人数达440人,农作物受灾面积达4323.8万亩,倒塌房屋30.7万间。

  据人民日报报道,中国是全世界遭受台风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沿海各省自南向北都有可能受到台风袭击。夏秋季节,台风是影响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最主要的灾害性天气系统,主要通过三种方式酿成灾害:一是强风,二是暴雨,三是风暴潮。台风登陆产生的强降水往往还会带来泥石流、山体滑坡、甚至瘟疫等次生灾害。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陈联寿院士强调,尤其要注意防范台风引起的风暴潮灾害。风暴潮灾害往往在短时间里,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巨大财产损失。1970年11月,孟加拉国遭受强风暴及其带来的风暴潮和暴雨袭击,竟然造成30万人丧生。风暴潮的威力之大,能把巨轮搁到半山腰上去。“目前有一点是肯定的,全球变暖使得更多的地区成为容易遭受风暴潮袭击的脆弱地带。”

  刚刚遭遇灭顶之灾的美国新奥尔良市,就处于这样的“脆弱地带”。位于路易斯安那州沿岸的这座城市,地势低洼,市内低于海平面。飓风“卡特里娜”带来的风暴潮和暴雨几乎淹没了这座城市。美科学家指出,新奥尔良市对其脆弱性和危险性认识不够,过分开采地下资源而使地面下陷,没有采取合理规划城市布局、保护生态环境等措施,是灾难损失惨重的根源之一。

  陈联寿认为,中国沿海容易遭受风暴潮影响的脆弱地带,往往又是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地区。全国70%以上的大城市、55%的国民经济收入都分布在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对此应该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刘毅)


来源: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