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室
南水北调治污遭遇三大“拦路虎”

  新华报业网讯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水污染治理、水环境保护是南水北调工程成败的关键。治污中的一个个“拦路虎”若不及时清除,国家“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方针很可能在调水时落空。当前南水北调治污工作亟待从投入结构、利益博弈、执法管理等突破口驱除三大“拦路虎”,确保千秋伟业惠及民生。

  重水利轻治污:亟须重新审视

  在南水北调两线调研中,半月谈记者每到一处都能听到这样的声音:虽然一直强调水利和治污并重,但事实上国家更多的是关心水利工程,国家的投资也基本大部分用于水利工程的建设。沿线多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财力所限,对治污工作有心无力,这给南水北调埋下了很深的隐患。

  2004年,江苏省查处了违法排污企业200多家,调水沿线的工业污染占整个污染的比例,从九五期间的60%降低到目前的45%。江苏还出台《江苏省长江水污染防治条例》,并表示将投入49.5亿元用于南水北调的治污工程。今后两年中,山东省将投入72.3亿元,落实工业污染源再提高治理工程和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中水截蓄导工程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及生态修复工程,进一步将调水沿线污染物排放量削减60%以上。

  两省政府所做的努力初步有效遏制了南水北调沿线污染的加剧,但两省政府的投资对地方市县政府来说,还远远不够,相关地方政府在治污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资金缺口。

  江苏省建设厅城市建设与管理处高级工程师何伶俊向记者介绍,按照计划,江苏省南水北调沿线城市还有8座污水处理厂没有动工,其中有4座集中在宿迁市。污水处理厂的投资动辄上亿,同时还涉及管网的配套,建成之后,还需要大量的资金维护运行。这些对于经济欠发达、财力十分紧张的宿迁市来说,有些遥不可及。宿迁市发改委投资处副处长吕国际说,目前宿迁正在竭力招商引资,想通过BOT模式建设污水处理厂,但污水处理厂的管网配套资金,地方政府“真的拿不出来”。

  南水北调过程中控制污染的一个重要措施便是截污导流工程。截污导流是指将所有工业污水、生活污水以及污水处理厂的尾水通过一系列措施,将其导入其他河道中,最后进入海洋,不让其进入南水北调的“清水廊道”。这一工程对保证南水北调的水质意义重大,但由于资金的巨大缺口,目前这些工程大都未动工。

  半月谈记者沿线采访获悉,国家给东线江都、淮安、宿迁、徐州四市截污导流工程的预算分别是:4500万元、3.38亿元、8000万元和1.8亿元;而四市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的预算是:7100万元、4.1亿元、1.6亿元和7.9亿元。据了解,即使是国家核定的预算,基本也未到位,更别说四市实际所需的资金了。四市环保部门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如果截污导流工程不能建成,调水工程就会半途而废。

  “重水利轻治污的理由是什么?”扬州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环境专家对记者这样分析:在上世纪90年代淮河治污时,有关人士认为经过一段时间的集中治理,淮河水质肯定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届时实施南水北调,治理污染就不再成问题。可十年治淮的效果并不理想,却是国家有关部门所始料不及的。

  “南水北调是一个系统工程,关系国计民生,如此巨大的工程必须要由国家来保驾护航。尤其是在治污方面,如果国家不重视,地方将很难提起积极性。”南京大学环境科学院教授陆根法说,“国家将治污的压力过多地交给了地方政府,这肯定不行。” 

  事实上,投入不足极大地影响了水源区生态环保建设的顺利推进,也在很大程度上拖了南水北调工程的后腿。

  十堰市神定河污水处理厂为什么无法正常运转?根据十堰市南水北调办公室提供的资料,这是一个举债工程,十堰市拼了全市之力,其中国债资金9500万元,国家开发银行贷款450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3800万元。截至目前,这些资金也还没有全部到位,即将还贷的包袱使十堰的吃饭财政不堪重负。目前,这个厂已经建成日处理16.5万吨废水(含工业污水、生活废水)的规模,如果管网收集系统铺设全部完成,污水处理正常开工,年运行成本为3600万元,但十堰市年可征收污水处理费仅为1200万元,缺口达2400万元。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加大征收力度,还得提高污水处理费标准。十堰市从2002年开征污水处理费,居民用水每吨水(水价1.05元)加收0.25元污水处理费,现在又涨到每吨0.4元,即使这样还是不能满足需要。要保证还债和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据十堰市政府估计,污水处理费至少得收到每吨0.65元才行。但要收到这个标准目前阻力相当大。一些十堰市民很不理解:污水处理费该交,但为什么收费标准要一涨再涨?北京等地人喝水,为什么要我们给他们出钱治污?

  十堰市环保局副局长汪尧平给半月谈记者算了一笔账:十堰城区每年产生的生活污水是6487万吨,现在每吨水按0.4元污水处理费算账,一年下来是2594.8万元,也就是说,每年城区居民要为高标准污水治理拿出2594.8万元。“我们的居民每天一打开自来水龙头,就要为北方人民喝干净水埋单。细水长流,每年为库区治污的付出将是多么大的数字!”

  按照十堰市污染防治规划,通过新建集中式和分散式污水处理厂达到日消减COD 5万吨的能力后,年需运行费用1亿元以上。这项费用,国家有关方面打算采取征收污水处理费等市场运作的办法筹措解决。但十堰所辖6个县市都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污水处理费征收困难重重,处理不好会影响水源区社会稳定。

  十堰市环保局向记者透露了目前的治污资金困境。“我们近期上报的水污染防治的优选项目是58个,总投资21.75个亿,但水利部调水局、国家环境规划院审查以后,只给我们保留了35个优选项目,总投资是15.47个亿。最多我们只能拿到13个亿左右,这13个亿还不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投资(近1400亿元)的1%,这些钱拿到这里来治污远远不够。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在我们这里,一个投资在1000万元规模的企业,用于污染治理项目的资金至少要占总投资的10%~15%,黄姜加工企业治污成本更大,要占到总投资的50%。”迄今为止,汉江主要支流堵河流域上游的竹山、竹溪、房县的城镇垃圾处理场建设等项目仍未列入《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及生态建设规划》优先安排项目。

  经济发展与水源地保护的冲突与博弈

  从2003年开始,江苏省正式提出了沿江开发的发展战略,希望通过利用难得的沿江岸线资源,大力发展化工、钢铁、现代制造业等项目。江苏沿江的每个市、县基本都建立或计划建立化工园区,其中包括作为南水北调水源地的扬州和江都。

  在水源地江都市三江营,记者看到,相隔不远处有两块牌子,一块是“加快沿江开发”,一块是“南水北调水源地生态保护区”。用江都市发改委一位负责人的话来说,江都希望为南水北调作出巨大贡献,但江都也很难拒绝经济发展的诱惑。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董雅文说,南水北调水源地保护和沿江开发本身就是一对很难调和的矛盾,沿江开发给南水北调埋下了隐患。可以说,沿江开发发展越快,水源地的保护就越难。董雅文透露,在水源地一个县级市的沿江开发规划中,就有在重要水源地夹江的湿地保护区建立沿江工业园区的计划。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该县级市正在竭力引进一家投入资金达10多亿元的化工项目。“不管怎么环保,在水源地发展化工业后患无穷”,董雅文说。

  对长江未来的水质状况,董雅文表示担忧。她说,水量大是长江的巨大优势,目前南水北调水源地的水质也比较稳定。但随着沿江化工业的不断发展,很难保证长江的水质不会恶化,到时,如果连三江营地区的水质都无法保证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

  陆根法教授认为,作为南水北调如此重要工程的水源地,就应该按照绝对水源地的标准建立。所谓绝对水源地,是指在被划为水源地的核心保护区内,要么所有的企业和居民都从保护区内迁出,要么企业迁出,居民保持原生态生活,任何非生态的经济活动都必须停止。否则,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活动的不断深入,水源地的水质肯定岌岌可危。

  调水沿线的宿迁市由于工业相对落后,目前区域内水质保持得还比较好。但宿迁市水务局基建处副主任朱江告诉记者,为了能够还上亏欠银行的债务,水务局在中运河边要了一块地,后将地转手给开发商获取了一定的利润。目前,开发商正在中运河边开发住宅小区。记者采访了解到,宿迁境内,在中运河边开发小区的不止一处,有的小区已经建成。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经济发展与水源保护这对矛盾目前也很尖锐。传统的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粗放型产业发展模式,给地方经济、政府税收、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带来丰厚的利益预期,却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对水源保护构成了致命的威胁。为了服务南水北调大局,财力极度有限的地方政府只能对现有的产业发展模式来一个“休克疗法”,凡是对水源保护不利的产业,能砍则砍,先推倒再说。水源威胁暂时是减轻了,但地方经济发展也由此遭受重创。

  在十堰市,历史上围绕东风汽车公司形成了许多污染很大的配套企业,现在为了保水,必须大力关停。十堰市环保局副局长汪尧平显得很无奈:“以东风公司为龙头的这么多家企业,为十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不能把它们一气儿全都关停,否则我们吃饭怎么办,群众脱贫致富怎么办?这个包袱国家现在还不能给我们解决,我们治理工业污染只能尽力而为。”

  警惕边界因素成为污染挡箭牌   

  在南水北调治污过程中,由于地方政府利益不同,看待同一问题的角度不同,这会影响到治理污染的积极性。环境资源的流动性和环境行政管辖区域的相对固定性,有时成为一对难解的矛盾。环境污染问题发生在一个地区,但相邻地区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危害,这时行政管辖边界有可能成为各地政府相互推诿环境保护责任的最好借口。

  在东线采访中,半月谈记者总能听到这样的声音:只要上游下来的水质能够达到三类水,那么我们肯定也能保证三类水出境。在涉及到上下游环境污染问题时,推诿扯皮是双方惯用的办法:下游说污水是上游排放的,上游则说下游自己也在排污。边界因素由此成为污染的挡箭牌,守法成本高而违法成本低。这一问题在南水北调过程中同样存在。

  尽管水源地扬州市对当地的水质保持还比较有信心,但对淮河上游的来水却是一点把握都没有。这些年来,每年淮河上游的河南、安徽都会在汛期大量下泄污水,这些污水通过洪泽湖、高邮湖的入江水道进入长江,直接影响了扬州境内的水质。记者采访时,恰逢淮河上游污水到达扬州境内。虽然和往年相比,污水的来量和污染度都轻了不少,但还是导致两天内扬州水质都不能满足三类水的标准。

  江苏省水利厅办公室副主任袁连冲说,南水北调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很多省、市、县,工程的顺利实施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在南水北调过程中,一定要责任明确,加强临界处断面的监测,保证水质达标。

  陆根法教授分析,照目前的状况看,即使江苏省沿线四市均能保证水质达标,江苏省也不敢保证给山东送去达标水。原因有二:一是淮河上游的污水下泄将极大地影响到水源地扬州的水质。前些天,扬州地区的水质发生的波动就是很好的证明。事实上,淮河上游的污水下泄每年都会发生,而且还不止一次。二是山东一些污染企业也会将污水排入江苏境内,通过徐州新沂、邳州进入到南水北调重要调蓄站骆马湖。

  陆根法教授告诉记者,尽管在省界乃至市界之处,都有水质监测设备,但水毕竟是流动的,不可避免会出现双方互相扯皮的现象。水质都能达标还好,一旦上游来水不达标,那么处于下游的地方就有了继续排放污水的机会,最后将责任都推给上游。

  调研中不少专家建议,跨区域的全流域保护呼唤“大环保”视角,必须建立强有力的专门管理机构和管理队伍来统筹协调地区之间的关系。


来源: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