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作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有效模式,对于改变我国西部地区传统的经济运行方式,重新构建经济系统,保持经济生产的低消耗、高质量、低废弃、高效益,减少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协调社会经糜胱试椿肪车姆⒄构叵担?叱鍪屎衔鞑康厍?导实姆⒄沟缆罚?迪稚缁峤?健⒕?梅⒄购突肪潮;さ摹肮灿?薄?/FONT> 一、西部地区的主要优势 我认为,西部地区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矿资源优势。西部地区能矿资源十分丰富,只有加大对能矿资源特别是对蕴藏量大、具有开发价值、经济效益高的能矿资源,如石油、天然气、水电、有色金属、化工原材料的投资开发力度,加快对相应产品传统生产技术的升级改造,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扩大市场占有率,就能促使能矿资源开发成为西部产业中的龙头老大。二是特有的农牧业资源。西部地区绝大部分地区自然条件比较艰苦,气候比较特殊,发展特色农业和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三是丰富的旅游资源。西部地区的旅游资源具有极高的品位,独具特色,通过开发,建成一大批有规模、上档次、高水平的集休闲、娱乐、健身、探险、回归自然、文化追踪、科学考察为一体的多功能的旅游景点。四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目前,西部地区的部分省区已成为国内工业门类齐全、机械装备很高的地区,部分城市如重庆、西安、成都、兰州等城市已成为全国新兴技术中心和高精尖产品的生产基地。这样通过各地区因地制宜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如汽车、电子产品、通讯、飞机等,特别是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可实现区域间社会生产力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展所长的新格局,带动西部地区产业的加快发展和更新换代。 二、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实际 我国的西部地区有11个省、市、自治区,地域辽阔,南北之间、城乡之间情况千差虮穑?⒄购懿黄胶狻F涮氐闶牵?/FONT> (一)地广、人稀、贫困。西部土地面积占全国面积的56%,而人口仅占全国的23%。全国近600个综合指标贫困县,90%集中在西部,尚未实现温饱的贫困人口大部分在西部。 (二)自然资源富集,经济基础薄弱。西部矿产储量丰富,铁、煤、铅、锌分别占全国的44?5%、60?6%、55?8%、63?7%,天然气占53%,但多为不可再生资源。水能蕴藏总量占82?5%,但开发利用不足1%。土地面积虽大,但多为戈壁、沙漠、石山、沼泽,众多处于高寒缺水地带。可利用天然草场面积占全国的63%,粮食、水果、肉类产量分别占全国的20%、18%、21%。工业方面在电力、有色冶金、采煤、制药、飞机、信息产业都有较大发展,但是在全国GDP中所占比例则逐年下降。居民收入东西部地区差距大并且还在不断拉大。 (三)少数民族聚居,边境线长。全国80%的少数民族居住在西部。西部与14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12747公里,占全国的80%。 (四)科技实力雄厚,但人才流失严重。西部地区的一些城市设有众多中科院、各部委和军事部门的科研机构和地方科研院所,领域广阔,成果累累。特别是有一批与西部经济、生态发展直接相关的全国仅有的科研院所,有一批全国培养科技人才的著名高等学府,在骨干大型企业中还聚集着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但是一些地区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现有的人才陆续东南“飞”,新培养的人才不愿回“家”,人才青黄不接。 (五)生态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任务繁重。西康厍?仆猎?婊?嘉?4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占70%,每年进入黄河的泥沙相当于尼罗河、密西西比河、亚马逊河和长江四条大河输沙量的总和。全国沙漠化面积已达270万平方公里,即28%的国土已成为沙漠化土地。 三、对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覆盖了工业、农业、消费等各类社会活动,需要政府、企业、公民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需要各种新技术的支撑,更需要各类法律规章的保障。 党中央、国务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举世瞩目的成果。但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传统增长方式给西部地区的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因此,西部的发展要把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这种现代经济发展模式,构建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型和谐社会。 西部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是: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优势为依托,发展节约型的绿色经济,扶持绿色产业,创造绿色产品,提高资源的再生利用率,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一)统一思想,转变观念,提高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和经济发展模式,西部绝大部分地区对此还缺乏必要的了解,特别是对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理解不深不透。因此,要以宣传教育入手,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宣传等活动,使循环经济的理念深入人心,让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可持续发展是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理性选择,发展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把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再生资源等活动变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形成各级领导思发展、人人议发展、行行谋发展,全社会关心、支持和推动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氛围。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更要重视发展循环经济,要有舍弃当前利益而谋今后更大发展的胸怀、胆识和决心,绝对不搞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政绩工程。 (二)要加强领导,搞好规划。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西部各省区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专题研究,要科学编制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把短期目标与长期规划、当前利益与长远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做到长短结合,稳中求进,实施有规划,发展有方向。 (三)要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科学技术是建设循环经济的决定性因素。西部各省区要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开展相关理论和科技发展的研究,使循环经济的发展得到科学技术强有力的支持,通过研究开发和推广无害低害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等降低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从而实现经济发展投入少、产出高、污染低、效益好的目标。 (四)要积极稳妥地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已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但是它的发展则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否则欲速将不达。要像任何一项新技术、新发明、新创造一样,走“先试点、再推广”的路子,从点到面,先易后难,稳步推进。通过多年的实践和不懈的努力,逐步从企业层面上以节能、降耗、减亏、增效为特征的清洁生产性的循环企业发展成为区域层面上的通过建立产业生态链,形成以物质的闭路循环和能量的梯级利用为特征的生态工业网络,最后发展成为在生产的各个行业及社会流通服务、消费领域形成产业链,使废旧物资得到反复利用和再生循环,让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的社会层面上的大循环的循环经济,积极创建绿色社区、绿色村镇、绿色企业、生态工业园区、生态示范区、生态市、生态省,最终发展为循环型社会。 (五)逐步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一要建立政府奖励政策。如资源回收、工艺创新等奖励政策,提高群众回收有用物资的积极性和企业技改的积极性,通过减少资源消耗来实现对污染的防治。二要建立政府优先购买制度。通过依法干预各级政府的购买行为,促进有再生成份的产品在政府采购中占据优先地位。三要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税收价格政策。综合运用经济手段,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如试征新鲜材料税、生态税、填埋和焚烧税等。要通过水价、电价等价格政策的调整,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对购买回用再生资源及污染制型设备的企业可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四要建立强有力的、切实可行的垃圾处理、排污和污水治理收费制度。通过收费治理,从源头上堵死污染的漏洞,少走弯路,少交学费,吸取教训,不再走“污染?治理?恶化”的老路。这样,通过制定以上发展循环经济的标准规范和相关制度,进一步明确生产者、经营者、回收和处理企业、使用者和消费者的权利和义务,将循环经济的发展推向市场,带动其在生产和消费领域的选择性发展和全面推进。 (六)积极探索和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在经济核算体系中,要改变过去重经济指标,忽视环境效益的评价方法,开展绿色经济核算,包括企业绿色会计制度、政府和企业的绿色审计制度和绿色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制度,全面客观地评价经济发展状况。同时,还要把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制度纳入国家统计体系和各级干部考核体系。积极开展环境污染和生态损失及环境保护效益计算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工作。 (七)要在西部地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在工业结构调整中,要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降低单位产值污染物排放强度,优化产业结构,继续淘汰和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建立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基地,大幅度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量。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逐步使生态步入良性循环。”这为我国和西部地区大力推进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各级领导和企业管理者要把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贯穿到经济、环境等各项工作中,把发展循环经济变成企业、政府和公众的自觉行动,使之成为新时期环保重点工作之一。这样,通过不懈的努力,推动循环经济不断深入发展。 发言人工作单位和主要职务:民革中央常委,西宁铁路分局技术经济开发总公司总经理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