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频道6月6日消息:“城市环境基础设施难以支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环保总局日前公布的《中国城市环境保护》报告指出,中国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相当薄弱,欠账很多,特别是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危险废物处置能力尤显不足。 同日公布的《全国城市环境管理和综合整治2004年度报告》,披露了66个新增国家环保重点城市中一些“处理率为零”的城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为零的城市有11个,分别是宜宾、渭南、曲靖、玉溪、铜川、九江、牡丹江、吉林、金昌、德阳和韶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零的城市有7个,分别是锦州、咸阳、大同、泸州、阳泉、本溪、临汾;危险废物集中处理率为零的城市有17个,分别是邯郸、本溪、锦州、常德、自贡、攀枝花、南充、宜宾、渭南、延安、柳州、曲靖、玉溪、赤峰、芜湖、枣庄、遵义;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小于30%的城市有11个,分别是金昌、赤峰、临汾、张家界、宜宾、渭南、阳泉、平顶山、齐齐哈尔、曲靖、延安。 这些城市只是我国城市环境整治不容乐观的一个缩影。环保总局在《全国城市环境管理和综合整治2004年度报告》中指出,在全国500个上报“城考”结果的城市中,共有155个城市的危险废物集中处理率为零;193个城市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为零,160个城市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零。 我国城市发展成本高出25% “如果世界综合平均发展成本为1,则中国的综合平均发展成本为1.25。”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课题组组长牛文元日前指出,这就意味着在世界平均发展水平下,用1美元可以办完的事,在中国办成要花费1.25美元。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课题组在一项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国土本身的自然结构和地理特征,对于中国城市的设立与发展,给中国城市所带来的生态环境“应力”或“胁迫”,明显超出了全球平均水平。 我国的城市化是在这样的地理背景中进行的:在国土面积中,65%是山地或丘陵,33%是干旱地区或荒漠地区,70%每年受到季风气候的影响,55%不适宜人类的生活和生产,35%经年受到土壤侵蚀和沙漠化的影响。另外,耕地中30%属于酸性土壤,20%存在不同程度的盐渍化或次生盐渍化。 牛文元指出,我国相对贫乏的人均资源和生存空间,决定我国城市发展与生活质量的提高同世界平均水平比具有更大的艰巨性。 统计指出,全世界陆地的平均海拔高度约为830米,而我国内地这一数字是1475米,是世界陆地平均高度的1.78倍。也就是说,我国的平均生态环境应力成本是1.25,区域开发成本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5%。“总体上,我国城市发展成本普遍高出全球平均水平,城市发展任务艰巨。” 城市环保面临3大新问题 环保总局日前公布的《中国城市环境保护》报告指出了我国城市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三大新问题。 报告指出,中国在许多传统的城市环境问题还没有得到基本解决的同时,许多新的城市环境问题又接踵而来。 一是城市环境污染边缘化问题日益显现。城市周边地区更多地承担着来自中心城区生产、生活所产生的污水、垃圾、工业废气等污染,城市周边地区的水体(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土壤、大气污染问题更为突出,影响了城市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 二是机动车污染问题更为严峻。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汽车第四大生产国和第三大消费国,2004年汽车保有量达到2742万辆。机动车保有量的高速增长导致的城市空气污染将是城市发展,特别是大城市发展面临的严峻问题。 三是城市生态失衡问题不断严重。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破坏,“城市热岛”“城市荒漠”等问题突出。同时,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退化,进一步降低了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环境承载力,加剧了资源环境供给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矛盾。 环保局长提出五大措施 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表示,获得环保模范城市称号只是走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第一步,下一阶段的目标是继续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市。 解振华说,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有效解决环境问题,要从五方面着力: 一是把环境保护规划作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二是提高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水平。 三是统筹城乡环境保护。必须避免出现城市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农村环境却每况愈下的不平衡、不协调局面。 四是实施城市环境管理的分类指导。要根据城市的自身特点和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地制定环境保护战略。如经济发达的城市应逐步采取“环境优先”的总体方针,在环境保护上高标准、严要求,积极争创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和生态市;正在快速发展中的中小城市要将环境保护规划放在重要位置,注重在发展中保留传统的自然和人文特色,使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城镇经济和建设同步发展。 五是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