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京市资源环境状况分析
空气质量。自1998年大力治理空气污染以来, 每年的蓝天指标都在增长,2004年北京市区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229天,占全年总天数的62.5%,市区二氧化硫年日均浓度值20年来首次达到了国家二级标准。
水环境质量。2003年共监测有水河流69条(段),符合相应功能水体要求的有17条河段,其长度占实测河流长度的42.2%,比2002年提高6个百分点。五大水系中,潮白河系水质较好,北运河系、大清河系水质较差。密云、怀柔水库水质符合饮用水水质标准。全市地下水连年超采,水位仍以下降为主。城近郊区污水处理率达到56%,比2002年增加了8个百分点。水体环境质量总体趋于好转。
固体废弃物。2003年全年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1174万吨,其中综合利用量为874.9万吨,综合利用率达到71.7%。城近郊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1.3%实行生活垃圾分类的小区已超过500个。自1994年以来,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变动不大,生活垃圾清运量自2000年以来有所回升,2003年增长势头明显。
二、北京市资源消耗结构分析
总体输入输出结构。2002年,北京市的资源投入量为158百万吨,其中本地采掘25.9百万吨,进口132.2百万吨,分别占16.4%和83.6%。从物质量而言,本地采掘和生产的主要资源是铁矿石、煤炭和粮食,进口的主要是铁矿石和煤炭,产品和半成品等所占比重很小。用能结构分析。2003年北京市能源消费总量为4707.52万吨标准煤,仅次于上海,在全国各城市中居第二。2003年一次能源依然维持以煤主的格局,终端能源消费结构更趋于多元化。煤炭(含洗精煤)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59.53%,终端能源消费中煤炭(含焦碳)的比例已从1998年的42.7%下降到27.3%。
用水结构分析。自1991年以来,北京市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和用水量零增长的结果,其贡献来自于农业和工业用水的不断降低。但是生活用水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在2000年的基础上,若能将北京市综合生活用水定额控制到230升/(人?天)的水平,则可节省生活用水大约4亿吨。生活用水应成为北京市节水的重点。1991-2002年,北京市废污水排放总量不断增加,并没有随着总用水量的减少而不断减少,2002年达13.67亿吨,比1991年增加了2.59亿吨。
三、北京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总体思路
围绕一个核心:以建设循环型城市为核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城市建设模式,促进以“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为基本特征的经济体系和城市发展体系,提升区域的综合的持久的竞争力和生态化水平。
突出两个环节:节约和循环。循环是循环经济体系的最终特征,一方面要完善规范已有的循环链条,另一方面要加强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来发现、开发、发展新的补链或补环技术和体系;节约是操作中的第一要务,是全过程水平上的节约,要综合考虑节能、节水、节物和节地。
建设三个体系:生产、消费和基础设施体系。培育和壮大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资源生产力的产业集群,以此为主导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生产体系;以政府采购和团体大宗消费为龙头,以公众消费为普及,建设资源节约的消费体系;以能源和水为重点,建设高效安全的城市基础设施体系。
实施八项重点任务:1)强化资源环境领域的区域整合与配置2) 提升资源加工利用产业的资源生产力和生态化水平;3) 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群的生态化设计生产力度;4) 把建筑领域作为节能节水节物的重点;5) 建设节约、清洁和安全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体系;6) 培育发展再生资源产业;7) 培育可持续的消费形态;8) 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四、北京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能源发展对策。第三产业和生活是北京市能源消耗总量攀升的两大增长点,占总能源消耗比重从1990年的34.2%上升到2003年的42.3%。因此,能源向非物质生产和消费环节的偏移驱使节能降耗工作的重点应逐步转移到人民生活用能、建筑用能和交通用能方面上来。
水发展对策。生活用水应成为北京市节水的重点。推行水资源的“优质优用,劣质劣用”的方针。重点在电力、钢铁、非金属矿物、化工和饮料制造业五大工业行业中推进清洁生产,实行严格用水定额、循环用水定额和节水标准。
强化资源环境领域的区域整合。加强与周边地区在水、能源和生态建设方面的合作,加强钢铁、石化等重化工产业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尽可能少调煤多输电,少调水多回用,将钢铁和大石化向海边转移。推进京津冀区域能源合作,建立能源供给的保障线。围绕南水北调,科学评估南水北调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把建筑领域作为节能节水节物节地的重点。重中之重是大型公共建筑。据估计,在2005-2020年间,有待拆除的建筑物达4022万平米,因此大量的建筑垃圾如果经过慎重处理将是一种很好的再生资源。
提升资源加工利用产业的资源生产力和生态化水平。节能重点行业为钢铁、化工、发电和石化,节水重点行业为发电、钢铁和化工,有效控制钢铁、发电、石化、化工和建材5大行业的污染排放。电热、冶金、建材、化工、石化5大重污染行业仅占工业增加值的28%,却耗用了84%的能源,77%的新鲜水,排放了93%的大气污染物和67%的工业固体废弃物。
推荐重点工程包括。电力行业节水工程、石化行业节水工程、钢铁清洁生产工程、化工清洁生产工程、建材行业废物资源化工程。
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群的生态化设计生产力度。重点是汽车和信息产品的生态设计和可循环设计。建设节约、清洁和安全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体系。建立再生水回用体系、再生水干网供水。北京东部两个火电厂的装机容量为全市总装机容量的40%,由于使用二级处理的再生水作为冷却水,取水量仅为0.25亿吨/年,仅占电力行业取水总量的12.5%。若全市电厂均使用再生水冷却,则可使北京市每年节约新鲜水1.36亿吨。
培育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先期启动废旧家电回收利用示范项目、废旧轮胎生产胶粉示范项目、危险废弃物综合处置中心示范项目、餐厨垃圾处理示范项目、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示范项目等。
培育可持续的消费形态。培育产品租赁和绿色营销体系,完善政府绿色采购体系和建设绿色消费网络。
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在农业、资源加工和产业集群等领域各建设1~2个生态工业园区。上述建议的重点领域和任务由两大块构成。第一部分包含技术提升、产品调整、延长产业链和布局优化,第二部分包含节能、节水、节物、废物回用、废物循环和吸纳废物。前者侧重强调提升产业的竞争力,后者侧重于优化产业的运行体系。
五、保障体系建设
一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二是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三是加快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完善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四是从三个层面做起,打造新型生态产业。五是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评价体系与政策激励机制。六是加大循环经济宣传力度,倡导绿色消费。(课题研究单位:北京市可持续发展科技促进中心)
北京市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