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黄河水流量减少,黄河泥沙入海量呈迅速递减趋势。虽经黄河调水调沙,但在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和黄河三角洲陆地构造沉降、总量泥沙减少等多种因素作用下,预计今后黄河三角洲地区将会受到海岸蚀退和海平面上升的威胁和考验。
黄河三角洲是由泥沙逐渐淤积而成的,黄河平均每年有10.5亿吨泥沙输送到河口地区,其中约有73%的泥沙淤积在河口三角洲,仅有27%被海流携带到深海,致使三角洲以每年20多平方公里的造陆速度向外扩展,成为世界上陆地资源生长最快的地区。然而,黄河三角洲近海沿岸又是一个泥沙淤进造陆和海岸侵蚀后退此长彼消的地区。1969年黄河改道由钓口河入海,一年之内,河嘴向海延伸了28公里,1976年黄河改道清水沟入海后,钓口河故道河口平均每年侵蚀后退1000米。
据专家测算,黄河泥沙淤进与海岸侵蚀后退速度的比值大约为4:1。统计资料分析,黄河泥沙入海量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呈迅速递减趋势。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黄河泥沙入海量平均值分别为13.2亿吨和10.9亿吨,七八十年代分别递减到9.0亿吨和6.4亿吨,1986-2002年黄河入海泥沙总量平均3.3亿吨,2003年-2004年,因调水调沙影响,黄河入海泥沙总量平均3.7亿吨。
专家说,该变化将给黄河三角洲沿海生态环境带来三方面影响:一是加快海岸蚀退程度。黄河泥沙入海量减少,海平面上升将加大河口地区海岸的侵蚀速度,使海岸后退速度加快。二是影响海域近岸的生态环境。海平面上升和海岸蚀退将引起海水倒灌,使已脱碱的土地和湿地重新盐碱化,可能造成海岸、河口附近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等一系列问题。三是影响近海水域的生物资源。黄河入海流量减少,渤海水域将失去很大一部分由黄河携入的陆源性生物营养饵料,使得海洋生物的生殖繁衍受到严重影响,大量洄游鱼类将会游移他处,造成渤海海洋生物链的断裂;河口海域氯度升高,对河口鱼虾繁殖和生存、养殖也极为不利。
山东省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