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室
国家电网:推动能源转型 守护绿水青山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

张北的风点亮北京的灯,清洁用能让乡村更美丽,新能源汽车、电动运输船在祖国各地通行,电力大数据为生态环境监管装上“千里眼”,新能源云平台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共赢发展……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争当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推动者、先行者、引领者。

能源清洁低碳转型迈出坚实步伐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我国新时代能源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2015年,我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跃居世界第一。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突破10亿千瓦,水电、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均超3亿千瓦。

公司充分发挥电网优化资源配置平台作用,促进新能源大规模并网、大范围配置和高比例消纳。截至2021年年底,公司经营区新能源装机规模达5.4亿千瓦,新能源利用率达97.4%。

“未来之城”,拔节生长。张北草原的“风光”沿着1000千伏张北—雄安特高压交流输电线路直达雄安。

大美青海,绿电涌动。清洁能源乘着±800千伏青海—河南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这条“高速专线”抵达河南,每年可向中原大地输送清洁电量400亿千瓦时。

我国能源资源与能源需求呈逆向分布,特高压将清洁能源富集地区的电力外送到负荷集中区,打通了生态优势与经济优势的转换通道。

从2012年仅有“一交两直”3项特高压工程到现在的30项特高压工程,无论是输送容量还是输送距离,公司不断刷新着世界纪录。其中,列入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四交四直”特高压工程每年向东中部地区送电近4000亿千瓦时。

滔滔滦河,奔流不息。9月5日,在燕山深处、滦河中游,河北丰宁抽水蓄能电站9号机组正式投产发电。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抽水蓄能对实现新能源大规模安全可靠替代、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作用愈加凸显。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抽水蓄能电站装机容量达到3639万千瓦,比2012年增加近80%,年均增速6.7%。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党的十八大以来,公司始终践行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企业宗旨,稳妥有序、因地制宜推动电能替代。在北方地区推动清洁取暖,开展全电景区、全电船舶、公路与铁路电气化等电能替代项目,累计实现替代电量8677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散烧煤4.8亿吨、减排二氧化碳8.7亿吨;推进“两纵一横”岸电工程建设,在京杭大运河沿线码头和水上服务区、长江主要港口码头建设岸电设施,基本实现岸电全覆盖;建成全球覆盖范围最广、接入充电桩最多、车桩网协同发展的智慧车联网平台,累计接入充电桩超过204万根,为超过1457万用户绿色出行提供便捷智能的充换电服务。

如今,四川的招牌火锅用上了电锅子,长江两岸港口船舶靠岸没有了“黑尾巴”,城市乡村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多,“全电景区”让古村落焕发生机……清洁电力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建设环境友好电网取得新突破

电网是重要的能源基础设施,也是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载体。10年来,公司全面落实绿色发展的要求,全方位推进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确保电网工程建到哪里、绿色发展的理念和行动就扎根到哪里,电网建设项目环评率保持100%。

公司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电网建设运行全过程,优化选址选线,合理避让生态保护红线和环境敏感区,保护沿线森林、草原、湿地等各类生态系统;积极采用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落实各项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措施,减少施工活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认真执行环境保护相关标准,加强污染防治设施运维管理,强化技术监督和环境治理,确保噪声、废水等达标。

在长江中下游低山丘陵之上,浙江仙居抽水蓄能电站坚持水保环保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确保每个土建项目施工完成后都有绿化队伍及时跟进开展生态恢复;在青藏高原,阿里与藏中电力联网工程施工人员围绕减少扰动、保护环境和生态修复等梳理了13项举措,全线采用网格式护坡,保护雪域高原生态;在黄土高坡,为避免新开运输道路对植被的破坏,±800千伏酒泉—湖南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设者在陕西架设82条索道解决运输难题……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电网,公司在生态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坚持“避让优先”原则,提出“生态环境保护与设计一体化”理念。

公司将生物多样性保护融入电网建设和运营的各个环节,累计开展大型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20余项,涉及鸟类保护、荒漠化治理以及山地、林区、湿地、岛屿、水域等各类生态系统保护。

在福建,经济防火林带建设采用“以茶代树”模式,兼顾了绿水青山与电网安全,保护了武夷山地区生态环境。在吉林,鱼类通过丰满大坝的过鱼设施洄游,松花江流域上下游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在黑龙江、青海,以及山东东营黄河三角洲湿地、江苏盐城湿地和长江流域的湖北、江西等地,电网员工温馨守护东方白鹳的“铁塔家园”,合理引导东方白鹳安全栖息,实现电网与珍稀鸟类和谐共生……实现人与自然、项目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得益于公司严守法律、体系完善、管理高效、绿色引领的一流环境管理。

公司发布电网环境保护责任清单,系统梳理电网企业4大类40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明确职责分工和工作要求,并完善考核评价,详细规定了7个方面25项考评指标,推动环境保护全方位覆盖、全过程管控和全员参与。

公司加强制度建设,发布相关制度规范29项、企业标准14项,健全组织机构,建立总部、省级电力公司、市级供电公司三级环境保护管理体系,统筹推进各项环保制度及规范在实践中落实落地。

一系列举措下,公司建设环境友好电网不断取得新突破——青藏交直流联网工程建设总指挥部获第八届中华宝钢环境奖“生态保护”奖,川藏电力联网等工程被评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1000千伏张北—雄安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被评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等5项工程荣获“中国工业大奖”,100多项工程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2022年,公司首次以国家电网整体名义荣获第十一届中华环境奖(企业环保类)。

科技创新推动环保工作再上新台阶

持续提升全面环境管理能力,离不开科技手段的有力支撑。公司积极开展电网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科研工作,在电磁环境与噪声理论、检测评估及控制、废弃物处置与循环利用、节能降耗等领域展开全方位研究和实践。

“十三五”期间,公司累计投入环境保护科研资金4.3亿元,开展75项科学研究,7个项目获得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38个环保类项目获得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

10年来,公司持续加强环保领域科技攻关团队和专家队伍建设,目前已拥有电网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和6个公司级实验室,并通过协作组交流,促进科研资源共享和重大课题研究。

新技术在电网建设中广泛应用。闽粤电力联网工程建设融合高分卫星和北斗卫星的高精度遥感数据,建立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输变电工程施工期水土流失预警模型,并首次在输变电工程中应用微生物诱导矿化固土技术。和水泥固土相比,该技术固土效率提升50%以上。湖北500千伏恩施东变电站工程应用国家低碳节能推广技术、新型节能导线应用技术、电力行业工厂化加工配制“五新”技术及预制光缆免熔光配技术,确保电气设备安装质量。上海110千伏于庄输变电工程坚持绿色施工,应用了30项装配式施工技术,施工过程的碳排放量比常规施工方式下的碳排放量降低11%。

公司采用先进适用技术,积极开展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换流站)噪声超标治理专项行动,“十三五”期间累计投入3.49亿元用于变电站噪声治理。同时,公司加强电网废弃物管理,规范废矿物油、废铅蓄电池、废绝缘子、废水泥杆等废弃物的收集、暂存和处置,组织研发铅蓄电池和矿物油智能暂存舱,拓宽废弃物环境无害化处置渠道。

六氟化硫是应用非常广泛的电气设备绝缘介质之一。公司积极开展六氟化硫气体状态检测、循环再利用等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六氟化硫气体回收、净化处理成套装置,建立了26个省级六氟化硫回收处理中心,对六氟化硫实施分散回收、集中处理、统一检测、循环利用。“十三五”期间,公司累计回收六氟化硫气体583吨,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393万吨。

科技创新不仅推动了公司环保工作的开展,也助力政府生态环境监管。2020年11月,公司与生态环境部签署了《电力大数据助力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战略合作协议》,开启“生态环境+电力大数据”政企合作新模式。截至2021年年底,公司各单位与各地生态环境部门累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超过180份,形成国家及省市县四级联动、协同高效的“生态环境+电力大数据”政企合作新格局。

助力建设美丽中国,公司为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提供了8000多万条数据,为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提供了554万条信息。电力大数据在重污染天气减排企业监测、“散乱污”企业监管、特定区域污染治理、大气污染防治等领域的作用愈发凸显。今年6月23日,全国碳排放监测服务平台启动建设,这将进一步汇聚合力,助力国家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完善。

促进清洁能源消纳、建设环境友好的绿色电网、以科技创新推动环保发展,公司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美好生活充电,为美丽中国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