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室
“氢”力助冬奥 共话碳中和 | 中关村氢能发展论坛在燕山石化举行

5月21日,中关村氢能发展论坛在中国石化燕山石化举行,本次论坛以“助力绿色冬奥 引领能源变革”为主题。来自政府部门、科研院所以及氢能各应用领域产业链的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行业精英汇聚一堂,围绕绿色能源、科技冬奥、氢能产业等话题展开深入研讨,共同探寻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交流和分享氢能技术创新经验、建立氢能产业信息沟通平台,助力新时代氢能产业高质量快速健康发展。

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冶金材料专家干勇;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曹湘洪;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所长张锁江;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德国)创新联盟主席雷宪章;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彭苏萍;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翟立新;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原局长徐锭明;北京市房山区委副书记、区长郭延红;北京市房山区政府副区长高武军;北京市房山区政府副区长(兼),燕山工委书记、燕山办事处主任李光明;中国石化燕山石化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李刚;中国石化燕山石化公司党委书记王哲;中国石化燕山石化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程嘉猷;北京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姜帆;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明丰。

参加本次论坛的还有来自北京市市委办公厅、市经信局、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城管委等部门相关负责人,来自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国内外百余家氢能领域科研机构及企业代表。

干勇院士、张锁江院士、雷宪章院士、曹湘洪院士、彭苏萍院士相继作主旨报告,为氢能产业高质量健康发展提供前沿引导。

燕山石化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李刚作题为《开氢能发展新篇、绘绿色创新蓝图》的主题演讲。

2022年,举世瞩目的北京冬奥会将盛大举办,北京将向全世界展示首都氢气新能源领域的蓬勃发展,这将对国内氢能产业布局起到引领作用。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北京市坚持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加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行动计划,建立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同时,中国石化加快构建“一基两翼三新”产业格局,把氢能作为公司新能源业务主要发展方向,致力于打造中国第一氢能公司,并明确提出把燕山石化建设成为科技先导型氢能发展领军企业和新材料研发生产领军企业。

图片:中国石化燕山石化电池氢产品稳定供应北京市场。

2019年,燕山石化启动北京冬奥会氢气新能源保供项目,2020年1月建成设计能力为2000标准立方米/小时的氢气提纯装置。经提纯,氢气纯度达99.999%,完全满足《GB/T37244-2018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汽车用燃料氢气》标准要求。截至目前,燕山石化已经与下游多家用氢企业开展合作,累计出厂氢气107车,共27.68吨,有效保障了北京市场氢气供应。

以保障首都氢能供应为己任,燕山石化正在设计、新建一套POX制氢装置,已被列入中国石化“十条龙”重大攻关项目;与清华大学以及相关企业合作,拟于2021年新建一套2000标准立方米/小时风电电解水制氢装置,届时将成为冬奥会重点绿氢生产保供企业。

李刚指出,“十四五”期间,燕山石化将加快开展氢能布局,实现制氢、运氢、储氢、加氢、用氢全产业链突破和延伸,致力成为氢能产业链上的贡献者、攻坚碳中和绿色技术的示范者,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论坛上,王哲代表燕山石化致欢迎辞。

王哲表示,现阶段氢能作为未来能源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进行调节匹配的最优载体,有望成为实现碳中和的终极方案。在发展布局氢能方面,燕山石化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目前,燕山石化已经被北京市房山区及大兴区列入北京市氢燃料电池城市示范群制氢重点企业名单目录。依托燕山石化的资源优势,房山区目前已初步建立起氢能领域企业孵化体系。

本次论坛,《房山区氢能产业园发展规划(2021-2030)》发布,中关村(房山)氢能特色产业园正式揭牌。当日,7家企业、2所高校的7个项目首批入驻氢能特色产业园。

随后在以“房山氢能产业发展之道”为主题的圆桌论坛上,来自氢能产业链上下游的专家、学者、企业家、从业者共同论道房山,共谋产学研用新发展路径,推动氢能领域关键技术的突破,加快构筑产业竞争的优势。

会后,与会嘉宾在中关村(房山)氢能特色产业园“院士林”中种下寓意氢能产业“绿色未来”的树苗。

当日下午,以氢能技术发展为切入口、以科技冬奥为应用场景,围绕氢能实际应用环境以及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技术引领能源转型及燕山石化氢能发展》《“科技冬奥、氢能出行”碳中和下的绿氢发展》《氢能装备及产业论坛》三场分论坛成功举办。

本届论坛由中关村论坛组委会办公室指导,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政府主办,中国石化燕山石化公司、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管理委员会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