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室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奥科宁克中国区副总裁黄志湘接受北京日报专访

  黄志湘一直收藏着当年在福特工作时的一辆“野马GT”模型。

  2004年,黄志湘陪同福特最高层领导及美国前驻华大使尚慕杰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

  黄志湘现在是奥科宁克公司亚太区副总裁,经营着公司在华业务,成为外企的主将,在国贸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方,有一间属于自己独立的办公室。

  本报记者 李瑶

  1999年,在外贸公司工作的黄志湘抛下国企“金饭碗”,入职国贸西楼的福特公司,成为改革开放浪潮中较早一批入职外企的白领,是朋友口中的“敢于吃螃蟹”的“贼大胆儿”。

  19年后的今天,黄志湘坐在国贸1号写字楼37层的办公室,以奥科宁克公司亚太区副总裁的身份,操持着该公司的在华业务,成为外企的主将。

  一切还得从上世纪80年代说起。时值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制造业逐渐崛起,吸引了大批国外制造企业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东三环边刚建好中国国际贸易中心,法国巴黎银行等各类外资、合资和合作企业争相入驻。

  当时,北京姑娘黄志湘还在北京理工大学上学,这位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并没有想到自己会和外企有缘分。像很多同龄人一样,毕业时她将“体制内”作为就业首选,从万千求职者中脱颖而出,入职国企中国机械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总公司。

  “当时,大量外资涌入中国,催生了外销员这个新岗位。我被分配到了进口业务部,作为中方代表负责与外资企业的商业谈判,接触的大多都是全球顶尖的跨国公司,经常出国考察,朋友们都说这是‘金饭碗’。”黄志湘说。

  第一次和外企打交道,就让黄志湘大开眼界——在谈判中他们角色分明,财务、法务、人力等部门各司其职,有的扮红脸,有的扮黑脸。“虽然当时我代表甲方,但这样做足功课的乙方,不得不让人佩服。”黄志湘说,这种现代化的企业理念在如今看来稀松平常,但在当时处于市场化经济初期的国内,还是很令人耳目一新。一来二去,经常打交道的外方负责人也注意到了黄志湘,向她伸出了橄榄枝。

  1999年,离开熟悉的红砖灰瓦国企大院,黄志湘跳槽到国贸西楼的福特公司。很快,黄志湘就感受到了这里与国企的迥然不同:每人配一个专职工位、一台电脑,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均以英文名互称,不称头衔,日常交流全部用英语,并以书面邮件和电话会议作为主要工作方式。面对这些,“理工女”黄志湘努力适应,虽然只会简单的社交英语,但她肯学敢说,英文进步很快。她为自己取名“Shauna”,爱好时尚的她注重穿着和社交礼仪,并在工作中创意频出,常常蹦出好点子。

  进入新世纪后,外企争先恐后进驻中国,黄志湘所在的福特公司也迎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激烈的职场竞争中,他们有的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技术本领,有的锤炼了沟通能力,从最开始的“中国式谦逊”变为敢于与CEO直接对话,有的成了“美国机械通”“英国汽车通”,有的一路升级,变身职场“杜拉拉”。

  黄志湘就是其中之一。多年的外企打拼经验,让她收获了四个职场的通关法宝:精湛的沟通和英语技能、超强的精力、无限的创意和强烈的进取心。她成功升职为福特公司在华政府关系总监,而此时,福特公司在华业务重点由最开始的项目审批转变为合资企业运营和市场销售。

  2007年,黄志湘再一次跳槽,来到与福特公司一街之隔的国贸1号写字楼,入职世界铝业知名企业——美铝集团。“在这里,我继续尝试寻找全新的自己。职责在处理政府关系老本行的基础上,拓展到公共事务、媒体关系、企业社会责任等各方面,这对我又是新的挑战。”

  在外企工作,总是在不断应对挑战。黄志湘认为,这是因为在中国这样一个庞大复杂又瞬息万变的市场,创新是企业永恒的生命线,尤其是在国企日益强大的今天,福特也好、美铝也好,都在不断思变,这是这些外企能在华立足的重要原因。

  在不断变化的企业中生存,外企白领更得勇于创新。功夫不负有心人,2017年11月,黄志湘履新,职位是由美铝集团拆分出的奥科宁克公司亚太区副总裁。办公室依旧在国贸1号写字楼,只是十多年前初到国贸时看到的沙盘已经变成了如今窗外林立的高楼大厦。

  “现在,外企可能不再像改革开放初期时那样令人称羡了,一些毕业生反而又将国企作为第一选择。入职外企的人群也越来越多元,他们可能是有西方思维的海归,可能是标新立异的‘95后’,也可能是工作多年想要体验另一种氛围的中年人。”黄志湘说,如今的外企呈现出高度本地化的特点。“奥科宁克在华有5家工厂,3家由中国人担任总经理,以往外企中所常见的语言、思维、行事方式差异会大大减少。”

  黄志湘说,无论如何,自己尝试新鲜事物的初心不会变。接下来,她打算去学习更先进、跨界的东西,不断拓展领域。对于现在的年轻人,黄志湘奉上一句箴言:“Work smart,not just work hard。”“这是我19年在外企打拼的重要心得之一,我相信,在择业机会丰富、上升通道多元、人生有无限可能的当下,年轻一代一定会书写出更动人的奋斗故事。” 本报记者 潘之望摄

  寄语改革开放40年

  赶上改革开放的大潮,我们成为中国最幸运的一代。近二十年的外企工作经历,让我有机会近距离向中国和世界的政商界精英们学习,在能力、眼界和思维方式上与世界接轨。其实,如今无论身处外企、国企还是民企,无论从业传统实业、新创业态还是未来领域,拥有智慧开放的头脑、训练有素的职业修养、跨界学习合作的勇气和永远创新开拓的激情,将为我们带来无限可能!——黄志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