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室
田林芝:好项目不仅可以盈利 更要传递中国的善意

10月22日,主题为“新常态,新机遇:开启海外投资大时代”的第七届中国对外投资合作洽谈会(外洽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的政府官员、投资机构代表、驻华使节以及跨国公司领袖出席了本次大会。

图为 上海新源启能风力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田林芝发言

“我们在评估海外投资项目时,始终关注对环境的影响。出口淘汰技术、向海外输出污染绝对不是一个好主意。中国应该输出解决方案,而不是转嫁问题。好的项目不仅在于可以盈利,更要传递中国的善意。”全球战略公司、上海新源启能风力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田林芝在发言中认为。

田林芝称,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不仅要实现欧亚大陆互联互通,更是延伸到南太平洋和拉丁美洲,得到了沿途各国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亚洲基础设施基金和亚投行也从概念走向了实际。中拉基金也正式建立,体现了中拉战略合作的全面开始。一切只是开始。我深信,中国的创新之举必将为“一带一路”沿途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实际利益和福祉。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中国还有两亿贫困人口,人均GDP在全球的排名还十分靠后,所以中国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一带一路”沿途的不少国家面临着与我们一样的、甚至比我们更严峻的困难和挑战。在不断加强贸易往来的同时,我们可以通过共同努力,改善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帮人又帮己,实现互利共赢。

我一直在琢磨“一带一路”的真实含义,为什么是“路”而不是“高速公路”。现在我开始 逐渐明白其中的奥妙,“高速公路”从起点到终点,飞驰而过,不做停留;而人在“路”上,走走停停,欣赏风景、结交朋友。我们说的“一路”,不仅是空间和时间的概念,它连接和承载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理解。

中国千年丝绸之路经过漫长的不断发展,今天行进到了21世纪的新丝绸之路,它给予了这个大经济带沿途众多国家对未来的新希望。这充分显示了中国政府希望与“一带一路”沿途国家共同发展的愿望。

“一带一路”战略高屋建瓴,一呼百应,但是单靠来自中国的大量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是远远不够的。资金的投入和保障固然重要,然而如果缺乏统筹考虑和周密的实施计划,我们的一切努力只能是事倍功半。

如何把钱用好?这就涉及到执行的问题。上百亿美元的投资不难,难就难在是否达到了投资的目的?是否与投资目的国及百姓实现了真正的相互理解和文化融合。

所有的中国企业都应该思考投资隐含的政治意义。中国企业就是中国公共外交政策的化身,时刻萦绕我们脑海的,除了经济因素外,更多的还有当地的实际需要、项目的可持续性和社会效益。这就是我们说的“企业公民”的角色。

企业形象和国家形象是密不可分的。中国企业声誉不佳,对中国的形象分也会打折。如果一家中国企业能够被当地政府、社区和民众欢迎,形象和声誉得到提升,就会为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营造积极的氛围。

我们在评估海外投资项目时,始终关注对环境的影响。出口淘汰技术、向海外输出污染绝对不是一个好主意。中国应该输出解决方案,而不是转嫁问题。好的项目不仅在于可以盈利,更要传递中国的善意。

另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因素是文化交融。文化交融是国与国之间长期友好合作的关键因素之一,正是因为不了解才会导致误解,误解会导致误判和冲突。我十分看中“一带一路”战略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并始终强调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人民对人民”的工作理念。一个国家的外交固然离不开政府部门和官方渠道,但是企业或民间也应该为此努力。官民携手,事半功倍。

政府、国企、民企和个人都应该肩负起各自的责任,为中国和“一带一路”沿途国家创造一个和平安宁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一带一路”战略的政治、经济、社会、人文和环境效益。

许多国家“动用一切资源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往往是有心无力的。一些国家可以把可持续发展捧为国策,并不断地实现技术创新、积累最佳实践。但是对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比可持续发展更加急迫的问题需要得到尽快解决。我们在海外投资中必须考虑项目的可持续性,思考投资给当地造成的影响,并在了解和替当地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推动项目和投资的可持续发展。

田林芝认为,从事海外项目时,首先要做好调查研究,包括政治、经济、人文、法律和商业模式等。其次是要和当地政府搞好关系。中资企业对外就代表中国,我们要雇佣并培训当地员工,在推进业务的同时要照顾到当地的利益,这和我们走出去获得商业利益并不矛盾。一个有效益的项目必须同时能为地方经济服务,为双边关系服务,这样的效益才能长久、才能可持续。

我们公司目前从事一个在拉美阿根廷的风电项目,通过清洁可再生能源发电,满足当地市场需求。我们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了解政府、了解市场、了解客户、了解规则。中方项目联合体包括了央企、民企、银行和保险机构,项目采用中国技术,出口中国制造的机电设备,得到了中阿两国政府的信任和支持。央企民企携手,制造业金融界联姻,中方各单位优势互补、“抱团出海”,践行绿色低碳战略,满足投资目的国的实际需求,把“一带一路”引到了距离中国最远的拉丁美洲,我们对这一“多赢”项目的前景充满信心。

今天许多人在谈论发达国家对环境污染和碳排放的“贡献”,这是事实。但另外一个事实是,欧洲和美国是通过利用能源促进工业发展,逐步走上经济发达之路的。

一般来说,GDP最大的国家也是人均能耗最高的国家,因此能源消费是GDP增长的发动机,而不是反过来。没有能源哪来的工业发展?没有工业发展,哪来的GDP?中国和“一带一路”沿路国家的发展离不开能源的支撑,而且未来对能源的需求会更大。

田林芝表示,我同时也是全球战略公司董事长,我们全球战略公司旨在帮助中美之间构建更加良好的政府关系。这看上去简单,实则不易。中美政治体系各异,存在着相互冲突和竞争的利益关系。这也许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双方在做事的原则、手段和决策程序上的差异导致了政治体系的不同选择。

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中美之间,放之四海皆如此。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和思维模式,这是我们从事海外投资的企业必须了解的,也是我们必须学习的,即努力改造自己、适应国际环境。

今天大会的主要议题是投资拉美。我觉得最关键的问题是“为什么到拉美投资”?这是所有“走出去”企业都要扪心自问的问题。中国和拉美及非洲已经建立了新型政治关系,这固然是好事,但是承担投资和财务风险的是像我们这样的投资人和我们的股东。

如何衡量在一国投资的可靠程度,无论是在拉美、非洲还是美国?是沿用其他国际投资者的通行风险评估标准呢,还是在新常态下创建一套新标准? 田林芝认为,应该合二为一。不应该回避常规问题,也不应该放弃正常的尽职查证。然而,我们在中国还必须面对新要求、新问题和新选择。

为什么这样说呢?中国政府倡导“一带一路”,为所有有远见的企业创造了机会。我们不能无视风险,而是应积极推进,本企业就是行进在把各国串联在一起的“新丝绸之路”上积极推进的一员。我对中国政府的支持充满信心,我对沿路国家与中国携手并进的愿望充满信心。我们投入的不仅是资金,我们还投入了身心以换取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一带一路”将使有关国家的基础设施面貌焕然一新,无论是港口、码头、机场、道路、工厂、桥梁、通讯等等,都离不开能源。我们所参与的能源项目为新丝绸之路上的基础设施项目注入无穷动力。

未来环境友好型的能源供应必将走向智能化和多元化。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之路尽管漫长,但始终步步为营。这些年可再生能源的确吸引了不少关注,但目前在全球总体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还很低,我们应该、也能够逐步改变这样的局面。

过去二十多年来,可再生能源技术可谓是风起云涌,太阳能、风能、地热、生物质以及核能技术在短时间内迅速走向成熟。在追求新能源技术的同时,必须把提高能效放到同等重要地位。既“开源”、又“节流”,双管齐下,才能使我们长久拥有“碧水蓝天”的未来。中国是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领导者。我希望新一代太阳能、风能和核能可以为“一带一路”加油!

中国政府支持企业“走出去”,在平等互惠、互利双赢的原则下开展国际能源合作,促进新能源的快速增长。“我希望大家一起来探讨这样的机会,坚实又义无反顾地迈向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光明未来。”田林芝最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