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室
专访巴斯夫全球高级副总裁关志华:碳市场不仅是交易,而且是减碳行动

“碳市场,我一直很关注”,巴斯夫全球高级副总裁关志华在12月5日《21世纪经济报道》举办的2013年中国企业低碳发展高峰会上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

从2011年中国开始建设7个碳市场试点开始,关志华一直密切关注与配合着中国碳市场的建设。

巴斯夫是全球领先的化工公司,在全球各地都有其业务和运营机构。根据最新巴斯夫年度报告显示,巴斯夫2012 年全球销售额约721 亿欧元,员工约110000名。

目前,巴斯夫已有6个位于上海的工厂被纳入的碳交易管控企业,“我们每一次都积极参加上海发改委的说明会”,关志华说。

由于巴斯夫从2005年便开始参与当前规模最大的欧盟碳交易体系,并已取得了相当的经验;加之巴斯夫在中国政府推行碳交易之前就已经对在华所有工厂开始了温室气体排放统计,因此中国碳交易对于巴斯夫而言并不能算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6家工厂被纳入碳交易试点

《21世纪经济报道》(以下简称《21世纪》):中国正在7个省市推行碳交易试点工作,巴斯夫目前有多少工厂被纳入其中并成为管制企业?

关志华:巴斯夫大中华区有40个生产基地,规模不一。这次在全国7个碳排放交易试点省市将巴斯夫6个工厂纳入成为试点的工厂,这些工厂主要集中在上海。

《21世纪》:这6家试点企业的规模情况如何?

关志华:上海的纳入企业的基准线是超过2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按此基准线,巴斯夫在上海共有6个工厂被纳入碳交易试点。我们应该是有两三家是刚刚到2万吨,其他的超过了这个数。

《21世纪》:这6家公司有没有做一些特殊的准备?

关志华:首先最重要的是遵守有关碳交易法规以及政策,我们不断参与上海发改委所举办的各种说明会。但实际上我们是有充足的准备的。因为实际上,巴斯夫全球范围内的每一个工厂的温室气体排放我们都有多年的备案和统计。

就大中华区而言,2009年出版的《巴斯夫大中华区2008年度简报》里边已经披露了相关环境排放数据。那我们所做的前期工作就是跟上海市发改委核对和探讨一些实施规则和排放基准。

此外,巴斯夫在碳排放交易推行之前就已经开始主动减碳。比如,我们在上海的一家工厂通过在产生氮氧化物的装置中安装巴斯夫专利的氧化亚氮(N2O)分解催化剂技术,可将N2O转化为氮和氧,其分解技术几乎可以100%消除N2O的排放,这对于气候保护的意义十分重大:每分解一吨N2O,就相当于减少310吨二氧化碳的排放。

该技术可用于工业N2O排放源,如硝酸厂和己二酸厂。另外一家在上海的工厂,利用巴斯夫的专利技术,将丁烷直接转化到四氢呋喃并继而生产聚四氢呋喃,省却中间步骤,从而将副产品减至最少,较之于传统的生产四氢呋喃的工艺可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目前,中国现行试点的几个碳排放交易市场都是根据二氧化碳排放量为单位来进行计算的,而在欧洲则是以二氧化碳当量为计算单位,即包括了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六氟化硫等六种温室气体。中国目前的状况还暂时无法将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纳入计算范围,但以二氧化碳当量为计算单位则是更全面、更科学的计量方式。

《21世纪》:目前巴斯夫是由哪个部门负责具体交易?

关志华:真正具体的交易操作由每个工厂负责,但巴斯夫大中华的碳排放交易管理团队会从全盘统筹的角度给出一些建议。同时公司也会密切关注国际和国内碳价格的走势、为中国的市场情况进行预估、预测未来走势等等。

构建跨部门碳交易工作团队

《21世纪》:对于巴斯夫而言,碳市场似乎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巴斯夫在欧洲碳市场已有相当的经验,那么对于中国碳市场公司是如何构架相应的团队?

关志华:首先巴斯夫的碳排放交易工作团队并不是简单按照所纳入的行政单位来定位的,而是根据其相关业务部门来构架的。就工厂而言,由于巴斯夫每一个工厂基本上都有统计数据,因此统计数据的负责人肯定就是最重要的参与者;另外每一个工厂主管也需要知晓和参与。就公司管理而言,我们利用大中华区这个平台来统筹记录不同的工厂和生产装置的排放数据,首先需要得到数据,再与国家相应要求接轨,最后定期召开会议统筹安排交易和实施工作。

事实上,不仅仅是此次纳入碳交易试点的6家工厂,我们特别关注一些目前还未纳入碳排放交易试点体系的巴斯夫的工厂,比如巴斯夫在南京的投资, 从而为2015年以后建立全国性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做好准备。因此在开我们内部的筹备会议时,这些工厂的负责人也会被作为潜在的内部利益相关方邀请参会。

除此之外,巴斯夫中国会定期和欧洲的同事,尤其是直接参与到欧洲碳排放机制以及技术层面的人员进行交流沟通。他们会向我们更新欧盟碳市场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我们通过这样的形式来不断的学习。

同时,巴斯夫请采购部门参与进来,因为巴斯夫在欧洲的碳交易活动是统一由采购部门进行统筹。

《21世纪》:为什么是由采购部门进行统筹?

关志华:统筹碳排放交易的部门需要熟悉和了解巴斯夫的整个生产计划、投入新装置计划、同时对全球范围内的各个碳排放市场活动和走向必须熟稔并有能力作预估和判断。对于巴斯夫而言,目前我们由采购部门牵头操作,但这个核心管理团队也包括来自于环境健康与安全、财务管理、法务和税务管理、战略规划和风险管理以及相关业务部门的同事。

欧洲的这个核心管理团队除了对纳入欧洲交易排放体系内的各个巴斯夫生产装置碳排放进行统筹计算与规划外,还需要与相关部门同事紧密合作,以期从战略层面上统筹安排碳交易的时间和交易量,以规避交易风险,同时达到财务效益最优化。

巴斯夫大中华区的碳交易管理团队将参考欧洲的管理团队进行架构,未来我们还可能考虑是否需要构建一个巴斯夫集团层面的团队进行平衡。

如何规避碳泄漏?

《21世纪》:就整个碳市场而言,你们最关注什么?

关志华:巴斯夫关注两个层面:第一,其对中国经营环境的影响,这也会影响到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平衡以及公司未来的投资方向;

第二,这些行动是否真的可以帮助达到全球以及不同国家的减排指标,把全球升温控制在2摄氏度。事实上,每个地区要减多少,会有什么样的新公约以及承诺,作为一个企业怎么样去执行,需要有个全球统一和平衡的机制去推动。归根结底,碳市场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是碳交易,而是为了全球范围内的节能减排目的。

《21世纪》:企业作为直接参与者,你认为目前碳市场还有哪些方面值得完善?

关志华:碳市场可以达到的目的就是通过相对比较独立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来帮助减碳,但是这需要时间来健全和完善。

现在每个碳交易试点所覆盖的减排量仅为每个城市的50%-60%。那么剩余40%-50%的企业又是否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呢?那么政府又该怎样在这些试点的基础上完善成覆盖所有行业和企业的一个法律机制,如何能够真正将碳排放交易的体系变成一个驱动企业节能减排的手段,事实上,这些现在还不能通过碳交易看清。

另外,还有一些技术问题需进一步考虑。比如怎样通过碳交易促进某个行业如化工行业提高工艺,进一步鼓励节能减排。目前,通过与企业积极的沟通,上海发改委其实已经注意到了这点。

我认为企业还是应该非常积极去推动碳排放交易发展。可以想象,如果没有碳排放交易这样市场化的手段节能减排,那剩下的就是行政手段,比如碳税。如果只有这两个选择,我们当然更加愿意选择碳排放交易作为一个机制。

《21世纪》:你觉得中国碳市场是否能更好促进公司来设定未来可持续发展目标?

关志华:简单的来说,巴斯夫在全球层面设立了2020年气候保护长远目标。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每吨销售产品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2年的基础上降低40%。在生产工艺能效方面,巴斯夫目标到2020年,生产流程中每吨售出产品的能源效率在2002年的基础上提高35%。

《21世纪》:刚刚你从宏观上阐述了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那么细化到碳市场,你对未来还有怎样的考虑?

关志华:这是一个市场机制,因此更多的让它发挥市场的机制,将来推广至全国,扩大覆盖范围,但同时也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来规避全球范围内的碳泄漏。从这样的角度来看,我们非常希望国家的碳排放交易能够有效地开展和实施,并成为全球碳排放交易制度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最终成为推动全中国甚至全世界减排的一个主要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