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维信助力中国燃料乙醇产业化之路
?“中国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化发展战略研讨会”
“中国生物燃料乙醇产业化发展战略研讨会”于2007年6月9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本次研讨会是一次集国内外产业政策制定者、产业链参与者、学术研究机构于一体的高层研讨会,旨在针对非粮为主的中国燃料乙醇产业发展路径,围绕我国生物燃料乙醇产业的资源基础、产业政策、技术手段、市场前景等重大问题进行报告和研讨。
本次研讨会吸引了相关政府部门、政策制定机构、科研机构、技术提供者、产业链领导以及国际学术政策权威机构的参与。会议由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物学部主办。作为燃料乙醇生产的重要技术提供者,诺维信中国公司为会议提供了独家赞助,并在会议中报告了诺维信作为世界领先的纤维素乙醇生产技术提供者在美国和欧洲进行的燃料乙醇产业化的研发成果。
研讨会还针对科尔尼国际咨询公司提供的《中国燃料乙醇产业现状与展望》的报告,讨论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燃料乙醇的产业化路线以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这些国家经历了起步阶段、发展阶段,现在进入到产业化阶段。1999年,美国燃料乙醇消费量约450万吨,2006年预计将达550万吨。巴西则更多,2005年消费量约970万吨,占全国汽油消费量的43%,2006年超过1000万吨。美、巴等国推行燃料乙醇给国家带来的巨大综合收益为世界所共认。在所有燃料乙醇产业化国家中,起步及发展阶段的政府扶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到了最后的产业化阶段,丰富的原料供应及不断更新的技术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推动力最大。
在中国,预计到2020年机动车保有量将达到1亿3400万辆,车用燃料总需求将增长到1亿5700万吨。汽油将是最重要的乘用车燃料,作为汽油替代品的乙醇在未来15-20年内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将是推进生物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化工等石油替代能源的发展,同时合理引导其它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燃料乙醇的发展经历了从第一代到第二代的过程。第一代燃料乙醇的原料为粮食,而第二代的基础原料是生物质,即废弃的玉米秸秆、干草、树叶和其它类型的植物纤维材料。第二代乙醇,即生物质乙醇的工业化生产目前尚未实现,酶技术及其生产成本是产业化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环。在政府“非粮生产再生能源”的政策下,拥有60 年生物酶制剂研发历史的诺维信公司率先开发出以玉米秸秆等农作物剩余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转化技术。酶制剂是一种高效专一的催化剂,可加速化学反应,是生产乙醇的关键技术。由诺维信公司研发的新型酶制剂能将植物中的纤维素分解成可发酵糖并进一步转化为乙醇,其大规模工业化应用将带来燃料乙醇生产原料和转化技术的根本性变革,开启中国“第二代燃料乙醇?纤维素乙醇”生产工艺的新纪元,既实现了变废为宝,又可大大降低环境污染,缓解能源危机。
各国的燃料乙醇工业在起步时,从成本和规模上都不具备和石油等传统能源产业竞争的优势,因而需要政府的支持。在这一点上,几乎所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都面临类似的挑战。政府的扶植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行业标准、财政支持和进口壁垒,具体包括:设立强制性行业标准,如燃料乙醇质量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