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以下简称:中国企联)开展了三批企业信用评价工作。评价严格按照“申请→网上在线提交材料→评价→初审→终审→公示→备案→发证推介→年度复查→备案公示”的程序进行,采取网上在线全流程完成。
信用评价指标科学完善,过程严谨细致,通过信息比对和多维度综合评价,经过专家严格审核和网上公示,最终确定260家AAA级,3家AA级企业。
多年来,中国企联联合商务部、中宣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最高人民法院等十多个部门,在全国范围共同开展诚信兴商宣传月主题活动。中国企联积极发挥引导和服务职能,持续开展企业诚信宣传、企业信用评价、发布企业信用指数、开展专题调查研究等工作,培育、评价、宣传、示范了一批信用管理严格、社会信誉良好、社会责任感强的信用企业。
2024年中国企联评价的263户信用企业分析报告如下
01基础信用
从经济类型来看,国有企业94家,占比35.74%;民营企业156家,占比59.32%;中外合资企业7家,占比2.66%;外商独资企业6家,占比2.28%。
从行业分类来看,制造业企业101家,占比38.40%;建筑业企业47家,占比17.8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32家,占比12.17%;批发和零售业企业19家,占比7.22%;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各15家,分别占比5.70%;采矿业企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企业各8家,分别占比3.0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7家,占比2.66%;金融业企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企业各4家,分别占比1.52%;房地产业企业3家,占比1.1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企业1家,占比0.38%。
从地区分布来看,通过评价企业来自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山西、广东、河南、福建、黑龙江等五个省份由于年初大力推进信用企业参评工作,通过评价企业居多。其中,山西29家,广东24家,河南22家,福建18家,黑龙江18家。其余各省情况大致如下:山东14家,湖北13家,江苏12家,北京11家,安徽10家,河北、上海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9家,陕西、四川和贵州各7家,江西、辽宁和浙江各6家,重庆5家,天津4家,湖南4家,甘肃、广西和云南各3家,新疆自治区2家,海南、青海和内蒙古各1家。
从存续时间来看,通过评价的公司成立年限20年以上的企业137家,占比52.09%;成立年限在10年和20年之间(含20年)的企业73家,占比27.76%;成立年限在5年和10年之间(含10年)的企业29家,占比11.03%;成立年限在5年以下(含5年)企业24家,占比9.13%。
从注册资本来看,注册资本大于100亿的企业6家,占比2.28%;注册资本50亿到100亿元(含100亿元)之间的企业4家,占比1.52%;注册资本在10亿到50亿元(含50亿元)之间的企业44家,占比16.73%;注册资本在1亿元到10亿元(含10亿元)之间的企业93家,占比35.36%;注册资本在1000万到1亿元(含1亿元)之间的企业82家,占比31.18%;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及以下的企业34家,占比12.93%。
从企业领导人社会影响力来看,企业领导人出任各级人大代表的企业51家,占比19.39%;企业领导人出任政协各级委员的企业15家,占比5.70%;企业领导人出任商协会会长/副会长的企业43家,占比16.35%;企业领导人是行业领域专家的企业28家,占比10.65%。
企业领导人获得国家级个人荣誉的50人,占比19.01%;获得省级个人荣誉的79人,占比30.04%。评价企业中,许多企业高管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劳动模范、创业之星、优秀企业家、杰出青年等。
02经营与竞争力
从市场影响力来看,行业排名前100位或全国500强企业101家,占比38.40%;行业排名前200位或省级百强企业12家,占比4.56%;省级行业百强或市县级百强企业73家,占比27.76%;省级行业百强或市级百强企业20家,占比7.60%。
从品牌建设来看,获得省级(全行业)品牌荣誉的企141家,占比53.61%;获得市级品牌荣誉的企业11家,占比4.18%;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获得行业协会或其他组织授予的品牌荣誉的企业49家,占比18.63%;已建立品牌,但品牌知名度一般的企业24家,占比9.13%。
从技术水平来看,高新技术企业76家,占比28.90%;拥有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的企业12家,占比4.56%;拥有省级技术研发中心的企业30家,占比11.41%;拥有市级或企业级实验室的企业27家,占比10.27%;专精特新企业6家,占比2.28%。
从资质及认证情况来看,制造业企业中,获得质量管理体系的企业97家,获得环境管理体系的企业84家,获得职业健康安全体系91家。建筑业企业均获得有房屋建筑工程、公路工程、铁路工程、港口与航道工程、市政公用工程等多种类各等级施工总承包认证,其他企业也有获得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认证、中国钢结构制造企业特级资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认证、中国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CCC)、民用核安全设备制造许可证、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危险化学品登记认证、装备承制单位资格、药品生成许可等多种经营资质和体系认证。
03诚信建设和信用管理
从诚信体系建设情况来看,参评的263家企业均将企业诚信作为核心价值理念和公司运营的基本遵循。92.78%的企业构建了企业诚信体系和长效机制;80.99%的企业有完整的企业诚信发展战略;74.90%的企业制定了完善的诚信宣传计划,并利用多种形式宣传企业诚信形象;70.34%的企业设立了诚信建设推进组织机构;69.58%的企业建立了层次及内容清晰的诚信管理制度;65.40%的企业制定了诚信相关考核评估机制。
从信用体系建设情况来看,绝大多数企业已设立信用管理部门并已设置信用管理人员,设立专职信用管理部门的企业108家,占比41.06%;设立兼职信用管理部门的企业154家,占比58.56%;设置专职信用管理人员的企业114家,占比43.35%;设置兼职信用管理人员的企业143家,占比54.37%。
从员工关系来看,263家企业全部建立了完善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员工激励机制、考核评价体系、职工合法权益保护制度、以及企业内部劳动争议协商机制。同时,获评企业均注重维护内部和谐劳动关系,通过建立多元化员工沟通渠道,积极增强员工归属感和责任感。
04财务经营
从营业收入来看,2024年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为59家企业,占比22.43%;营收大于50亿至100亿元(含100亿元)为33家企业,占比12.55%;营收10亿至50亿元(含50亿元)企业49家,占比18.63%;营收1亿至10亿元(含10亿元)的企业71家,占比27.00%;营收1亿元及以下的企业51家,占比19.39%.
从利润规模来看,2024年利润规模在100亿元以上的企业7家,占比2.66%;利润规模在10亿元至100亿元(含100亿元)的企业12家,占比4.56%;利润规模在1亿元至10亿元(含10亿元)的企业71家,占比27.00%;利润规模在1000万元至1亿元(含1亿元)的企业71家,占比27.00%;利润规模在1000万元及以下的企业102家,占比38.78%;。
05社会信用和荣誉
从社会信用记录来看,获得市场监管、税务、政府采购、人社、环境、海关、安监、司法等政府部门良好信用记录的企业226家,占比85.93%。
从社会荣誉来看,获得国家级社会荣誉的企业148家,占比56.27%;获得省级社会荣誉的企业55家,占比20.91%;获得市级社会荣誉的企业19家,占比7.22%。
☑️综合吸收和利用各种评价方法之长,中国企联开发了具有特色的综合评价方法,对企业信用进行综合的、科学的评价。
☑️企业信用评价的内容和指标体系由基础信用能力、经营与竞争、诚信建设和信用管理、财务实力、信用记录等五个一级指标及其若干二、三级指标组成,全面综合考核企业诚信建设和信用管理能力和水平。
☑️经过不断优化完善,企业信用评价更加客观化、科学化、规范化,信用评价的信息化和动态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根据企业所属行业、性质、所有制等不同特点,按行业按内容设置不同权重,开发不同类型评价模型,开发了各个行业的评价指标体系。
☑️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量分析为基础,在定性分析的配合下共同完成,将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方法相互结合。
☑️静态和动态分析相结合:考核企业的过去及现状的相关情况,分析和前景预测方面,以现在为主,着眼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