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室
见证40周年:CBCSD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基铭接受采访

近日,CBCSD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基铭接受中国化工报《见证40周年》特别采访。作为中国石化工业发展的见证者和建设者,他在采访中回顾了中国石化工业艰难的起步,以及如何从弱小落后一步步走向世界一流,建成上世纪90年代国内单系列最大炼油及当代世界级乙烯工程,为中国乙烯和中国石油化工的前程点亮明灯。

视频:http://www.ccin.com.cn/detail/50ea0a3b935ebfe9c3e18c7983792494/video

现任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资深委员,中国企业联合会特邀副会长,中国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会长,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名誉会长,世界石油大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系统工程学会过程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石油化工信息学会名誉理事长,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华东理工大学校董会主席。

他是中国石化工业发展的见证者和建设者。自上世纪60年代大学毕业后,他一直奋斗在石化战线,见证了中国石化工业艰难的起步,以及如何从弱小落后一步步走向世界一流,并和千千万万石化人一起,用轰轰烈烈的建设,绘出了中国石化工业的雄伟图画。
他是中国石化工程建设的实践者和参谋者。他致力于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实践,提出了适合中国炼油化工工程建设的先进管理理念、方法和管理摸式,以最短的时间、最节省的投资,建成了上世纪90年代国内单系列最大炼油及当代世界级乙烯工程。
他是中国石化大型装备国产化的杰出推动者和重大贡献者。他推进了中外合作开发和推广应用大型乙烯裂解炉和分离技术,组织了大型关键设备国产化攻关,实现了国产裂解气压缩机、丙烯和乙烯压缩机、加氢反应器等重大石化装备的首次工业应用,开创了国内成套技术进入当代世界级大型石化工程的先河。
他是无数为中国石化事业奋斗的知识分子中的勇敢担当者和积极行进者。他今年76岁了,却仍然坚持用另一种方式努力奋斗着,为中国石油化工的未来筑基铺路,为中国石油化工的前程点灯照明。
他是王基铭,他的人生是一场接一场的精彩。
为中国乙烯铸就丰碑
我国乙烯工业曾是一片空白。新中国成立后近20年里乙烯产量近乎为零,90%以上的石油化工产品依靠进口。上世纪60年代是我国乙烯工业起步阶段,通过引进国外技术,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乙烯工业稍具规模。1983年,中国石化总公司成立之际,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万里提出:要把乙烯产能搞上去,争取2000年赶上苏联(当年苏联乙烯产量为226.7万吨,而中国才56万吨)。
1986年6月,我国引进的第五套30万吨乙烯装置获批落户上海石化。然而,该项目虽然是国家“七五”计划重点项目,却得不到一分钱的投资,国务院只给出了“利用外资”这一政策,30多亿元建设资金完全靠企业自行向国内外举债筹措。面对这种史无前例的情况,上海石化决定以破釜沉舟、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为振兴民族工业,义无反顾闯出一条新路。
“风险当然有。” 王基铭说,“可是干事业要是没有风险,那要我们这些人干嘛?!”他算了一笔账,如果三期工程全部建成投产,上海石化总厂每年将生产乙烯45万吨,合成纤维和切片40多万吨,塑料22万吨以及油品和基本化工原料100多万吨,总产值将达55亿元,年利税可达20亿元。
轰轰烈烈的工程会战开始了。然而,资金匮乏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整个建设期间始终险象环生。每天承担的债务利息就达40多万元,压得人喘不过气。”据当时参与采访的新华社记者吴复民回忆,最紧急时,几十亿元的建设项目出现过账面资金只有7000元、库存水泥只有5吨的险情。
“我们这个工程先前还是一只嗷嗷待哺的小鸡,如今养大了,蛋已经在屁股底下能摸到了,这节骨眼上,再一刀抹了脖子,多可惜啊!”王基铭挥起手臂喊道,“我王基铭哪怕卖掉家里四大件,也要把乙烯工程搞上去!”
为保证工程建设,总厂不得不从上到下“勒紧裤腰带”:暂停建设工房,压缩过年过节的副食品供应,职工、家属踊跃认购爱厂储蓄,连孩子们的“压岁钱”、准备办结婚酒席的钱和献血的营养费都拿出来融入建设资金。
为了加快工程进度,他带领参建职工,歇人不歇马地连续奋战。共产党员、共青团员、机关干部、学校师生纷纷戴上安全帽,在业余时间参加义务劳动。在他的感召和带领下,工程中涌现了一个个具有英雄主义色彩的感人壮举,为项目的推进作出了牺牲和奉献。时任中国石化总公司总经理陈锦华称赞说:“王基铭也是个开钢铁公司的,不管多大的压力,想压倒他,不好办!”
1989年12月11日,30万吨万吨/年乙烯装置点火开车成功。仅用16小时15分钟,产出了合格产品,创造了国内外同类型装置最好开车水平。整个工程于1992年4月全面建成投产后,有人向王基铭提议为之勒碑。王基铭没答应。在他看来,这不是叙功的时候,而是上海石化的新开端。
王基铭:人生精彩献给中国石化工业
1989年12月,朱镕基同志在王基铭的陪同下考察上海石化工地。
推进重大装备国产化
1994年,王基铭出任中国石化副总经理。上任后,王基铭果断决策,大力推进中国石化重大装备国产化。他以大庆石化乙烯裂解装置为起点,从乙烯裂解压缩机国产化入手,取得全方位突破。
“大庆那边上国产化‘三机’,王总是拍了桌子的。2004年到了茂名搞60万吨级乙烯裂解气压缩机组国产化,同样阻力很大。王总很严厉地批示:国产化,只要讲认真,我们就能做好。”中国石化安全监管局副局长王玉台回忆说,“我在王基铭老总手下干了5年,从他那里,不单是我,我们整个团队都汲取了一种实实在在的为国分忧、争气的精神。”经过努力,今天的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可以制造百万吨级乙烯“三机”的国家。今天的中国石化乙烯及下游装置的装备国产化率已逾80%。
为推进炼油装备国产化,王基铭鼓励并支持中国第一重型机械厂(中国一重)在加氢反应器的冶炼、锻造、焊接、检验等制造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在主持茂名石化200万吨/年重油加氢裂化、齐鲁石化140万吨/年项目建设时,他提出并果断决策大型锻焊结构反应器国产化,并由中国一重研制成功,使我国在短期内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此外,他还支持中国二重对加氢反应器制造技术的攻关;支持并大幅提升了无锡压缩机股份公司的加工设计能力;帮助杭州杭氧股份公司从名不见经传的企业一跃成为国内化工设备制造界的明星;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所属的炼油化工设备制造单位,也在参与装备国产化攻关中快速发展壮大。王基铭成为中国石化重大装备国产化的奠基人之一。
王基铭:人生精彩献给中国石化工业
王基铭在美国纽交所。
创新工程建设管理模式
到任中国石化后,王基铭还以先进工程建设理念掀起了中国石化基本建设新高潮。他提出工程建设要坚持“四个为主”的原则,即工程建设以技术改造为主,技术改造以提高技术含量为主,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以国产化为主,资金来源以自有资金为主,以此指导和推动我国炼油化工工程建设,完成了茂名乙烯、天津乙烯、广州乙烯、乌鲁木齐大化肥、九江化肥、宁夏化肥、燕山乙烯改造、镇海炼油改造、辽阳化纤二期工程、大连西太平洋炼油工程等重点工程建设并实现投料试车一次成功。
上海赛科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石化、上海石化和BP化工公司2001年共同成立的合资公司,时任中国石化总裁的王基铭兼任首任董事长。赛科成立后,引进了大批石化建设项目。然而,国内惯用的业主自营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石化工程项目建设,外方BP坚持采用的“PMC(项目管理承包)+EPC(设计采购施工)”的管理模式在工程实施中暴露出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对此,王基铭大胆创新,分析研究现阶段石化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的优势和不足,总结我国过去几十年石化工程建设的经验教训,结合石化行业发展的特点,提出并创立了适用于我国石化工程建设的“IPMT项目一体化管理组+EPC+工程管理”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并在上海赛科90万吨/年乙烯工程中首次应用成功。此后,还在海南800万吨/年炼油、青岛1000万吨/年年炼油、天津100万吨/年乙烯和镇海100万吨/年乙烯等重大工程建设中得到推广应用。实践证明,这种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地优化工程组织,确保工程安全,节约工程投资,提高工程质量,成为中国石化工程建设项目管理首选的先进管理模式。
2016年,王基铭获评中国能源装备终身成就人物,其获奖理由写道:“在长期的石化工程建设实践中,王基铭院士提出了适合我国炼油化工工程建设的管理理念、方法和模式。在他的主持下,我国……大型装备国产化不断取得突破,开创了国内成套技术进入当代世界先进行列的局面,彻底改变了炼油和石化项目建设的关键设备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王基铭:人生精彩献给中国石化工业
1993年6月,王基铭在上海石油化工股份公司成立新闻发布会现场。
书写人生另一场精彩
2005年,63岁的王基铭辞去了中国石化股份公司总裁和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的职务。从1964年7月华东化工学院毕业,去地处高桥的上海炼油厂工作,到以中国石化高层领导身份卸任,他已为中国石化行业奉献了整整40个春秋。40年的风雨阴晴,交织出一个个波澜壮阔的精彩故事。然而,精彩谢幕后,他并未选择赋闲颐养。
就在当年11月,经曹湘洪、闵恩泽、李大东、侯芙生、袁晴棠等20多位两院院士联合提名,由中国石化集团推荐,经中国工程院严格评选,王基铭以其深厚的石化工程建设管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突出贡献,通过无记名差额选举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此后,他先后担任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副主任、主任,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中国石化工业的发展上,主持开展了多个国家级的课题研究,尤其对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并取得了多项重要研究成果。
2015年,他带队完成了重化工业行业空间布局和区域协调发展调研项目,研究成果得到了中央高层领导的重要批示,并转有关部门落实。
2016~2017年,他带队对1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02个单位进行了现场调研,对未来中国炼油和煤化工产业可持续发展及区域协调发展重大战略问题,提出了科学判断、战略方案设计和政策建议。
2017年,他作为主编带队完成了“中国炼油技术新进展”的编写工作并出版。该书汇聚了中国炼油工业无数奉献者的科学技术成果,集中反映了近20年来中国炼油工业的技术水平和最新进展,对国内外从事石油炼制行业的工作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此外,2006年至今,王基铭还充分发挥自己较高的社会威望、深厚的专业特长和卓越的组织协调能力,无私回报国家和社会。除在中国石化科技委员会任职外,还先后在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过程系统工程委员会等组织担任领导职务。同时,他还受聘为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致力于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这位76岁的老人,正以他对石化事业的执着追求、对祖国和人民的无比忠诚和热爱,书写着人生的另一场精彩。
大胆改革带头走出国门
上海石化含辛茹苦建成的以30万吨乙烯工程为主体的第三期工程,使国家在石化总厂的固定资产从48亿元上升到100多亿元,翻了一番;使我国标志石油化工水平的乙烯产量上升到世界第八位,跻身世界石油化工大国行列;使总厂每年实现的利税从13亿元上升到20多亿元。然而,当不少人还沉浸在喜庆和欢乐中的时候,他们并没有看到,或者根本没有想到,成功的背后会是并不乐观甚至有点冷峻的现实。
作为总厂厂长的王基铭自然看得非常清楚,就像他后来“进京赶考”时向中央汇报的一样:企业因为举债建设,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到1992年年底,企业欠外债4.7亿美元,企业债券13.5亿元,其他内资债务30多亿元,合计负债70多亿元,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达75.4%。为偿还到期债务,企业只得发行新债还旧债,先后共发行了8期企业债券,而债券的平均年利率为12.35%,远超过了企业的投资收益率。加之过多的社区管理负担,企业留利仅为企业创造利润的4.33%,根本无法实现自我积累、发展,失去了发展后劲。
“世人把上海石化总厂称为‘金山’,比喻她对国家所作的突出贡献。然而,局外人谁能想象,‘金山’因主动承担这项建设项目陷入怎样的困境!” 吴复民感叹说,上海石化总厂厂长王基铭是闻名遐迩的“王铁人”式的劳动模范。让人殚精竭虑的企业困境,反过来大大拓展了这位“铁人”厂长的宏观思路。他牢牢抓住深化改革这条主线,孕育出一项大胆的改革方案:创新企业制度,对企业进行股份制改制,实行企业经营机制的根本转换,从根子上理顺产权关系,使企业真正具有自我累积、自我发展的活力。
的确,当王基铭开始为上海石化总厂未来的发展谋划更长远的规划时就注意到,通过股份制改制上市来筹措企业发展资金,应该是一个不错的路子。1991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更坚定了他的改制决心。1992年6月,上海石化总厂提出股份制改制申请,得到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和邹家华的支持。当年9月,国务院批准,上海石化总厂成为9家首批规范化股份制改制试点企业之一。
这时候,王基铭的心里还有一个更大的目标:未来的上海石化总厂要通过股份制改造,不但在国内上市,还必须走出去,与国际上市公司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一较高低,成为乘风破浪的远洋巨轮。
然而,国外上市谈何容易。一件件麻烦事接踵而至:会计师、承销商和评估师的选择以及选择过程中的公开透明和廉政,会计师们对账过程中近乎严苛的“翻家底”给职工们带来的感情冲击,上市以后企业角色的换位和经营心态的转变造成的影响……境外股票主承销商美林证券公司和法律顾问在掌握了大量的资料并一次次考察企业生产装置后,甚至直接给王基铭提出了138个问题,要求每个问题都有明确的答复、批文、合同或有效证明。这些问题里不乏尖锐甚至刁难,比如以“劳动生产率不高、人太多”为由要求上海石化总厂裁员。王基铭和上海石化总厂以无比的信念、智慧和极大的耐心一一予以克服。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1993年6月23日,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受理上海石化总厂变更登记,将其分立为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石化上海金山实业公司。6月29日,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上海金山实业公司召开创立大会。对外经济贸易部部长吴仪、上海市副市长徐匡迪、中国石化总公司总经理盛华仁等出席。上海石化总厂成为第一家同时在上海、香港、纽约上市的中国企业,也是中国第一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企业。
受益于股份制改制,上海石化从国内外资本市场筹集到了发展所需的巨额资金, 1993~1997年,共筹集资金折合人民币56.17亿元,资产负债率从改制前的75.4%降至37.2%。企业负担大大减轻,实施重大技术改造和资本扩张也有了充足的资金准备。
从国际市场一手便募得50多亿元,这同样是新中国建设史上的第一次。朱镕基听闻这一喜讯,高兴地称赞说:王基铭同志做了一个厂长所能做的全部奉献,为国企的改革事业立了新功。(李东周 尚长文,图片由刘军整理提供)


王基铭:人生精彩献给中国石化工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原总裁 王基铭
原籍浙江上虞,1942年6月10日出生于上海市,1964年9月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石油炼制专业。我国炼油、石油化工及工程管理领域的著名专家,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曾任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副厂长、厂长,上海石化股份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中国石化总公司副总经理,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兼上海赛科石化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石化股份公司副董事长、总裁、科技委主任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