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石化
牢记造福民生宗旨 促进发展改革创新相互动
——在上海石化总厂成立4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二〇一二年六月二十五日)
陈锦华
编者按:
这是陈锦华同志6月25日出席上海石化成立40周年活动时发表的重要讲话。陈锦华同志是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也是中国石化的老领导。他不仅领导了上海石化的建设,而且直接参与了中国石化的创建,为中国石化的发展壮大、做强做优倾注了大量心血。离开中国石化之后,他一直关心支持中国石化的改革发展,特别对中国石化在继承发扬石油石化优良传统、弘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推进科技创新以及关注民生服务百姓等方面寄予殷切期望。这篇讲话既有很强的针对性,又有很现实的科学发展的指导意义,学习领会这篇讲话精神,对于中国石化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建设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具有重要意义。
龚兆源同志、吴亦新同志、许开程同志、金山区委杨书记的发言,都讲得很好。基铭同志更是饱含深情,讲了比较全面的看法。王治卿的汇报也很好,我都赞成。
我从上海石化总厂选择厂址开始,历经方荷生、陈去非、周壁、龚兆源、李家镐、顾传训、王基铭、吴亦新、陆益平、戎光道、王治卿十一届领导班子,都有不同程度的工作联系和友好交往,而且四十年一以贯之,从未中断。我有责任讲讲金山的往事和一个老人的期望。
我讲四个问题。
一、继承优良传统,弘扬金山精神
我非常赞成借上海石化总厂成立40周年的机会,对职工进行艰苦创业的“金山精神”的教育。什么是金山精神?要给现在的职工讲清楚。金山原是杭州湾的一片海滩,没有任何建设基础,靠了5万多名农民和干部职工,在刺骨寒风中,用肩挑手推等人工劳动填海造地;在几节废弃的有轨电车和公共汽车的破旧车厢内办公和绘制施工图纸,开始了建设上海石化总厂的艰苦创业历程。1973年和1975年,邓小平同志复出后两次到金山视察,高度赞扬金山的建设速度和职工的艰苦创业精神。我们今天讲金山精神,就是要具体生动地介绍金山的四十年是怎样走过来的,她是怎样建设的,怎样发展的,她走的是什么样的道路?在这个环境下培育了什么样的精神,锻炼了什么样的作风?这种精神和作风对我们今天的工作还有没有作用,有没有正面的影响?
刚才龚兆源同志讲到李家镐。我记得1975年在金山蹲点时,特地看了李家镐住的“猪公馆”,那是一间单独圈养种猪的猪舍,由土坯垒筑起来,人进去是站不起来的,需要弯着腰,里面只够放一张帆布床,床上还放了两个馒头。兆源同志讲不能忘记李家镐同志是对的。李家镐确实是属于优秀的创业者。过去讲大禹治水,“三过家门不入”。李家镐家在市区,离金山不过两三个小时车程,但他日夜坚守在工地,竟长达两年时间不回家,也不同家里联系。他是李熙谋的儿子,李熙谋是解放前上海市教育局局长,是知名人士,国民党的高官。李家镐是大少爷,他背叛他的家庭,参加革命,表现了很高的觉悟,他的表现确实可圈可点。他一直和我有联系,直到我当国家计委主任的时候,他还给我寄材料,讲他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看法。他的信仰是坚定的,至于里面夹杂的有些不合时宜的东西,那并不影响他的正面形象。以李家镐为代表的金山早期创业者,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在实践中的无私无畏,都值得给今天的年轻同志多讲讲。他们的求实作风,不计条件、不怕困难、追求卓越的品格,都是企业的精神财富,是金山精神的范例,应当承传,应当发扬光大。
在今年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作了重要报告,指出“忧劳兴国,逸豫亡身”,意思是要有忧患意识,要为国辛劳,不要贪图享受。原话是欧阳修在《新五代史》里讲的。《新五代史》里讲到有些王朝之所以失败、亡国,教训就是 “逸豫亡身”,就是纸醉金迷,误国伤身。今天,我们宣传金山精神,是符合锦涛同志讲话精神的。现在社会上的奢侈之风、浮躁之风盛行,群众有意见,我们这些老人也看不惯。当然,我们也知道,有些不好的东西在现阶段还是一种历史现象,难以完全避免。但是你要正视,要下工夫扭转,不能听之任之。我认为,要扭转这些负面的、不好的影响,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可以也应当发挥正面的引导作用。把企业管好,把职工队伍带好,把风气搞正,就可以对社会产生影响。我赞成你们借40年厂庆来学习和弘扬金山精神,而且要结合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联系实际,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焕发健康向上、积极作为精神,推动企业发展、改革和创新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
二、牢记上海石化建厂宗旨,服务民生与改善民生
从国外引进先进石油化工化纤设备建设上海石化总厂,是为了解决人民穿衣问题,是党中央、毛主席和周总理的重大决策。
这次为纪念建厂40周年编印的《上海石化图志》,在第三页上复印了国务院业务组李先念、华国锋、余秋里给周总理的信,明确提出“为了保障人民生活和适应工业生产、出口援外需要”,“拟引进化纤新技术设备四套、化肥设备两套”,“约需4亿美元”。“为了保障人民生活”是主旨,其他的话都是应景话。当年,我国全部外贸进出口总额不过48亿美元,出口外汇收入仅22亿美元。以后又扩大引进,总额达到43亿美元,其中用于解决“吃穿用”的投资占到63.8%。这样多的用汇和工作部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毛主席、周总理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治国理念。在金山建设的早期岁月里,宣传工作的主旋律,都是教育职工以解决人民穿用问题为己任。今天,我们仍然需要这样的工作,这样的宣传教育。企业一定要恪守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宗旨,使它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企业的标志性特色。
在党中央、毛主席和周总理决策的指引下,中国化学纤维工业迈入了跨越式发展时期。1972年,也就是毛主席批准引进国外先进化纤设备时,中国的化学纤维产量仅有13万吨,而且大部分是性能不好的维尼纶。去年中国化纤产量已达到3350万吨,位居世界第一。由于化学纤维的快速发展,中国13亿多人的穿衣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在中国老百姓基本生活需求的“衣、食、住、用、行”中,衣是解决得最好的。我们可以拿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中国和外国作对比,可以看出穿的差距是最小的。我们在电视里看西部地区的穷乡僻壤,生活状况很差,吃、住、用、行的条件都很落后,但男女老少的衣着情况却不差。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记载和表述人民“衣不蔽体”、“衣衫褴褛”的字句屡见不鲜,今天在各种媒体和文章记述中,这些语句已经完全消失了。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消费价格指数有8个大类指标,其中衣着类价格是最稳定的,有时还持续下降。这只有物质生产的极大丰富才能做到。
1972年引进的4套化纤设备,上海石化总厂在建设时期速度最快,邓小平指示召开的1975年国务院专门召开现场会议,就是为了专门介绍和推广金山经验。建成投产,上海石化也是第一家。我曾经讲过,中国整个化纤工业的快速发展,上海石化的带头、示范和“老母鸡”作用,功不可没。
今天参加座谈会的老同志,有40年前就来到建设工地的,也有以后相继来到金山的。为上海石化,为发展中国的化纤工业,为解决中国人民的穿衣问题,流过汗、用过心、出过力。上海石化的历史,应当铭记他们。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穿衣问题一直是没有解决的民生大计,即使在被称为最富裕的“开元盛世”,仍然有杜甫“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的写实描述。“丰衣足食”是中国人民的千年梦想。新中国不过用了一代多人的时间,实现了13亿多人的丰衣理想。这是共产党执政为民和关注民生理念的光辉胜利。我们有幸参加这个伟大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是毕生的荣幸,是最值得欣慰的事。
三、发展与改革良性互动,上海石化不断做强做大
上海石化40年,经历了6次大规模的新建、扩建、改建,体现了“发展是硬道理”、“发展为执政第一要务”的思想。上海石化的发展,有个重要特色,也是最成功的经验,就是在发展中勇于改革,实行发展与改革良性互动。
我讲几件曾经参与的发展与改革的互动情况。
第一期工程处于“文化大革命”中的动乱时期,上海石化的建设当然谈不上改革。但确实打破常规,推行了有创意的做法。这就是充分利用上海的现代经济基础和产业优势,实行按专业对口分工包建,即化工一厂、二厂由市化工局包建;腈纶、涤纶、维尼纶厂由市纺织工业局包建;电厂由华东电管局包建;医院、学校以及商业服务设施,分别由市属对口的局或公司分工包建。这种做法广泛调动了市属各单位的积极性,形成 “千军万马战金山”的大会战局面,指挥部也借此大大减轻负担,可以集中精力抓工程建设。这种做法,在全国其他地方是没有的。1975年8月国务院召开的金山现场会议,突出介绍了这个经验。
第二期工程新建20万吨聚酯装置,原油利用率由30%提高到43%,共需投资23亿多元。当时国家开始实行投资体制改革,基本建设项目由拨款改为贷款,企业要承担还贷风险。贷款要有资本金,市里设法筹集了两亿元存在市财政局备用。当年两亿元可不是小数字。在最后审定项目时,要首先落实资本金。财政部长王丙乾不相信上海市计划委员会的承诺,直接找了市委书记陈国栋核实表态。当时我正在北京参加全国计划会议,国栋同志半夜里给我打电话,问资金落实情况,我如实报告,他放心了,并向财政部表态承诺,这才最后定了下来。因为是贷款,要还贷,这就促使了现场建设改变“吃大锅饭”做法,注意经济核算,降低建设成本。这在当年,在全国都是带头“吃螃蟹”的。
第三期工程是建设30万吨乙烯。1978年国家决定引进的26个特大型成套技术设备中有4套各30万吨乙烯装置,一套安排在大庆,一套安排山东的胜利油田,还有两套先存放在南京,具体地点没有定。因为厂址未定,辽宁、河北、天津、上海等省市都想争取到其中的一套。1983年5月的一个晚上,时任国务院领导同志找康世恩、李人俊、陈锦华、张万欣汇报石化总公司筹办情况,我在汇报后提出,南京的两套乙烯装置需要把调出的一套定下来。时任国务院领导同志问我的意见,我说从建设的条件讲,在上海金山扩建,基础好,可以早日发挥效应。时任国务院领导同志同意我的建议,决定调到上海建设。他还譬如说,这好比悬挂在房梁上的一块肉,大家都盯着,早点取下来,各方就心定了。安排在上海,需要投资60多亿元,怎么办?时任国务院领导同志对芮杏文(时任上海市委书记)、江泽民(时任上海市长)和我当面交代,要石化总公司自筹资金建设并负责还贷。接着国务院正式批准上海石化总厂发行企业债券和用汇额度。我找了日本兴业银行行长池浦喜三郎,请他协助筹款,他找了十几家外国银行组成贷款银团,及时解决了资金问题。这在当时也是冒了很大风险的一项改革。在实施中,还推行了审批权下放等改革措施,提高了建设工作效率。
第四期工程也是在这个新背景下推进的。经过改建、扩建,四期工程完成后,上海石化形成原油综合加工能力880万吨、乙烯85万吨、合纤原料及纤维115万吨、合成树脂91万吨。上海石化总厂特大型企业的框架由此形成。
上海石化在建成30万吨乙烯以后,深感企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越来越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酝酿深化改革、组建股份制公司,上市经营。当时,我任国家体改委主任,积极支持上海石化改制上市,并委托刘鸿儒副主任和洪虎同志到金山现场研究,指导改制工作。1993年6月,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中国第一批上市的9家企业之一,先后在香港发行H股股票,在上海证交所发行A股,挂牌上市。在改制股份制以后,上海石化实行政企分开,市政府成立金山区,接过市政服务业务。上海石化开始了全新的一页。
回顾上海石化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改革始终是发展的动力。今天,客观情况改变了,需要有新的探索,新的突破,譬如同上海市和金山区的合作问题,就需要研究新的思路,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共同改革,共同发展。基铭同志刚才讲的,要同上海化工区统筹规划、深度优化组合,都是大文章,都需要用改革精神把发展规划进行优化配置,积极、主动地向石化集团公司提出建议,争取领导和支持,使改革与发展形成新的良性互动。
四、加快建设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实现创新发展
新的40年,上海石化的发展要有新思路。国内国外凡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大体上都有三大块业务,第一块是日常运营,第二块是常规发展,第三块是创新发展。这三大块业务,必须统筹运作,协调运行,形成良性互动,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你看柯达,130多年历史,长期位居世界胶片业的龙头老大,数码技术本来是柯达开发的,但是它怕数码技术影响传统市场,压住不改,结果被日本人抢过去了。现在日本人的家电业也保守了,松下、索尼等都巨额亏损,原因也是观念保守,不肯改革,怕影响它的传统市场,现在被苹果、三星打败了。像上海石化这样的大企业,既要重视常规发展,把企业不断做强做大,又一定要重视创新,要发展、改革、创新相互联动,形成有效的创新体制和运行机制。
日常运营是基础,是立足点,生产要搞好,经营要搞好,销售要搞好,一定不能放松,一刻也不能大意,特别是安全生产,这一块不搞好,其他都谈不上。第二块是常规发展,集团公司已批准七期工程开工,建设内容和产品方案一定要注意创新,要提高技术含量,要生产新品种。譬如说聚烯烃塑料,现在各大石化企业都大批量生产,但产品基本上是大路货,而且品种重复,亟需要开发新的牌号。燕山石化公司王永健对我说,他们同山东合作,开发了超强聚乙烯,我看了样品,类似皮革,手感、外观都非常好,可以制作服装、鞋帽、汽车装饰、家具、高档建筑材料等各种用品,这比通用的薄膜,价值要高很多。这就是创新发展。上海石化一定要重视创新发展。
今年5月28日,中央政治局研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调核心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建立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这个事情本来多年前就已经提出,但是进展并不理想,企业作为创新的核心效果不显著。上一次我跟基铭来的时候,跟你们班子特别讲到这项工作。刚才龚兆源也说到了这个问题。企业如果不重视创新,你就没有新的东西,就会失去市场,失去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以碳纤维为例,30年前我就在华东纺织工学院看过试验,以后多年没有突破性进展。现在有指望了,上海石化的年产1500吨碳纤维后年可以投产,实在是个大好消息,让人听了高兴。
上海石化应当以此为契机,加快以企业为核心的创新体系建设,特别是研发新型纤维材料,要像把化纤产量由少变多那样,发挥领先、示范作用,当好企业创新的排头兵。现在中国已年产3350多万吨化纤,但一些高档的、功能性、差别化的纤维仍然要依赖进口,去年的进口数量达到85万吨,价格大大高于普通化学纤维。
合成纤维是基础材料,用途广泛,特别是在战略性新型产业领域,是重要的基础材料。上海石化要强化专业机构、汇集人才,搞好规划,选好项目,逐个落实。上海石化的资源和领导精力,要向创新领域倾斜,要在自身搞好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开展对外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影响和带动整个化纤行业。要像美国杜邦公司那样重视研发工作,重视市场开拓,重视创新在提高企业竞争力中的核心作用。
一个是搞好日常运营,一个是安排好常规发展,一个是组织好创新发展,把三者结合起来,形成良性互动,上海石化一定会在新的40年里,继续走在中国石化工业的前列,继续为国家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陈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