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泓清泉润北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在即

国际在线报道(卜卫军):“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1952年,毛泽东主席在视察黄河时最早提出了南水北调的设想。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历经12年的建设,旨在缓解中国华北和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在即。

2002年,三管齐下的南水北调工程上马了。南水北调工程由三条调水线路组成:西线将抽调位于中国西北部的长江源头水域的水来补充北方的黄河水源;中线从中南部的丹江口调水,送入北方城市北京和天津;而东线则沿着京杭大运河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送到中国东北地区。

2003年开建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河南与湖北交界处的丹江口水库引水,北上经过河南、河北输送到北京和天津。输水干线全长1432公里,其中天津输水干线156公里,工程总投资2012亿元,正式通水后,年调水量95亿立方米,可向沿线119个大中城市及县市提供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兼顾农业用水。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鄂竟平表示:“到那个时候,北京、天津、河北和河南将近有1亿人要用上长江水,这样不仅有效缓解这个地区水资源紧缺的问题,而且可以大大地提高当地民众的生活质量。”

中国是水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但是水资源在时间和地区上的分布却很不均横。在中国南方,尤其是长江流域及其以南河流的径流量占全国的80%以上;但中国北方地区河流稀少、降雨量小,属于自然的干旱和半干旱区,部分地区的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6。国务院南水北调办总工程师沈凤生表示:“造成北方水资源短缺,主要原因是北方气候干旱少雨。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加剧了这种水资源短缺这种形式。”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经过的河北就是中国严重缺水的省份,年可利用水资源总量170亿立方米,80%以上的地区生活和工业用水靠抽取地下水来保障。中线工程沿途的邯郸、邢台、石家庄和保定均为严重缺水性城市。目前,河北已经累计超采地下水1500亿立方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河北受水区范围内生活和工业用水将全部使用长江水,超采地下水的现状将会得到遏制。河北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袁福表示:“每年我们超采40到50亿立方米左右的地下水来维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河北区的超采面积已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左右。”

除了地下水超采严重,水质差也是河北多地用水的现状。张村英女士家住石家庄市鹿泉区南甘子村,她说:“(村里)普遍水垢多,不是一家半家,哪家的水管里都是水垢多。”

河北省水利厅资料显示,河北有66个县市约450万人口饮用的地下水总硬度和氟含量超标,相对于地下水,南水北调引来的地表水水质优良。中线工程通水后,每年将为河北带来34.7亿立方米的水量。为了让引来的长江水覆盖到离总渠更远的地区,河北配套修建了4条分水干渠,受水区涵盖了京津以南整个河北平原区域。袁福表示:“在受水地区,就解决了超采地下水的问题。一不超采,将来逐渐地下水就要恢复起来,我们把这些水用工业和过去居民生活用水不超采了,都回补给地下,然后反补给农业,解决一个生态的问题。”

中线工程的终点是北京,那么,南水能在多大程度上缓解北京用水短缺的问题呢?目前北京年用水量36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9.5亿,工业用水5亿,环境用水5.5亿,生活用水16亿立方米,北京市水务局水资源管理处处长戴育华表示:“今年汛后南水北调的水来了以后,对于缓解北京市水资源紧缺的状况会起到一定作用。按照南水北调中线给北京水量的方案,大概每年为北京供10亿立方水,折合到现在北京两千一百万人口的话,人均增加了不到50方。”

北京自来水集团供水运行调度中心主任马宝光认为,用水量的增长态势与人口增加产生的刚需有直接的关系。最近三年来北京市人口增长率为2.2%至2.5%之间,与3%的用水增长率极为相近。目前,北京市用水水源地多达20多处,包括近郊的密云水库、怀柔水库等主要水源地,以及平谷、牛栏山等应急水源地,除地表水以外,地下水也是北京城市用水的重要来源。马宝光表示:“我们的地下水位也在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取用的水库水源的库存也在有减少的趋势,比如牛栏山水源地最早能够形成每日48万立方米的取水能力,现在由于超采、地下水位的下降,它现在的取水能力每日仅有16万立方米,降低了三分之二。”

随着北京城市扩张,工业发展,人口膨胀,以及地表水极度缺乏等因素,即使人均用水增加150方,仍然面临缺水长期缺水状况。北京市南水北调办主任孙国升表示:“我们北京到2030年水资源用水量划定了红线,是52亿立方米,现在北京当地水资源是这么一种状态,再加上调来的水,我们感觉缺口还是比较大的。”

为了切实保证“清水北送”,在南水北调工程的设计、施工以及后期维护等多个环节中,中国采取多项措施,以保证水源地和长途运输过程中的水质的绝对安全。

中线工程的水源地是丹江口水库,丹江口市先后投入4亿元的工业企业环保治理资金,关闭污染企业22家,进行环保治理企业18家,否决污染项目100余个;同时,组建护水小分队,每天往返于长达2000公里的库岸线及周边的15个乡镇,对各类重点防控企业进行检查。丹江口市环保局库区环境监察队队长张学理表示:“像污水处理厂是我们现场检查的重点管理对象,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丹江口库区,如果这一项工作不正常的话,就不能保证将来水质的安全。”

丹江口水库胡家林水质自动监测站建成于2002年,是国家环保部水质自动监测网点之一。丹江口水库由汉江和丹江汇流而成,胡家林水质监测站正好位于丹江与汉江交汇处,监测位置优越。丹江口市环保局总工程师陈进春表示:“我们这个自动监测站是24小时不间断监测,每4个小时上传一组数据,直接上传到国家环境监测总站,从自动站2002年运行以来,我们连续12年水质都在国家二类标准以内。”

中国水环境质量标准分为五类,其中二类水属于优良水质,可在经过常规净化处理后进入水厂,作为饮用水使用。

 在南水北调中线的调水第一站——河南渠首,为了保护水质,当地在大坝的护坡上栽植苗木,同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成了以茶叶、金银花、胡桑等为主的近三十万亩生态农业基地,减少化肥使用和水土流失。事实上,构建植被缓冲带体系和湿地生态系统是南水北调水质安全保障的必要措施,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来看,南水北调工程还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生态环境工程。河南省淅川县负责人马良泉表示:“在水质治理上,全县共取缔隔离网箱四万两千多个,水面的漂浮物打捞进行常态化管理,连续7年我们水库的水质一直保持在二类水质以上。”

水源地的水质安全了,但是,清水的千里北送也并非易事。为了保证输水干渠的绝对安全,中线工程沿途布置了各类建筑2000余座,保证调来的水不不受沿线地表水的污染;在干渠两侧划定一级水源保护区和二级水源保护区,有效控制新上建设项目,对存在水质安全隐患的项目坚决予以否决或调整。

人类的文明起源于水,且因水而兴衰。水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资源,将大大提高北方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缓解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促进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