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活水润万家 西宁供水保障安全纪略

2009年04月02日08:02  青海新闻网

  西宁市水资源量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使水资源量相对匮乏且分布不均;

  局部地区水资源贫富差距较大,而且部分水体污染加剧造成可利用水资源量减少,水资源开发利用比较困难。

  对此,高原古城的供水业,始终立足于保障城市供水安全,提高民众生活质量和健康素质的最前沿,点点滴滴中饱含着对市民的关爱,对发展的渴盼,对百姓的一往情深……

  “小水滴”膨起城市命脉

  水,是一切生命生存的本源,也是城市发展的命脉。1963年西宁市自来水公司成立,是年一月,日供水量4000立方米的南川一水厂一号“大圣泉”水源建成并开始供水。从此西宁市部分市民告别了车拉、人挑河水、泉水、井水的历史。之后,上世纪70年代又相继建成了第二和第三水厂,为老南川工业区输入了发展之源。

  随着西宁城市规模日渐扩大,西宁市先后建成了日供水9万立方米的四水源、8万立方米的五水源、4万立方米的多巴水源、15万立方米的第六水源和30万立方米的第七水源。

  2007年7月,西宁水务燃气集团公司与北京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投资5.16亿元的西宁市第七水源一期工程投入使用。该水厂采用的安全、高效、环保自动化制水设备设施及水处理工艺流程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实现了从集中开采地下水向优先、合理利用地表水的转变;供水基础设施投资由政府或供水企业单一投资,向投资市场化、主体多元化转变;解除了单一水源地供水的安全隐患,形成了以地下水、地表水兼有的供水格局,满足了市民使用无污染、原水水质较好,出厂水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的需求。至此,西宁市已拥有地下、地表七个水源地,日设计供水能力达到70万立方米。近十年来,西宁市对中心城区和经济开发区、城南新区、生物园区、甘河滩工业园区、海湖新区的十几条道路供水管网进行了建设和扩建,管网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跨跃式发展,完成投资3.2亿元,创造了西宁供水管网建设史上投资规模最大、开工竣工项目最多的纪录……

  目前,约1000多公里的城市供水管网使得西宁市自来水城区覆盖率达98%以上,自来水漏失率与漏检率由过去的30%降低至现在的21%左右,供水状况得到全面改善。

  创新推动供水业迅跑

  上世纪90年代初期,西宁自来水安装了先进的水泵运行微机遥控检测系统,实现了水厂的无线通讯,做到了信息及时准确,调度命令畅通。

  近两年来,西宁水务燃气集团公司先后投资600多万元,建设了客户报修热线、供水管网维护、卫星定位、表井方位和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等10多个供水管理数字化系统,通过计算机可了解到城市各地区供水管网的水压、水流量情况,实现了对供水管网的科学调度。

  同时健全了突发事件供水管网运行的预警、预测、预报和现场应急处理预案,保证了供水设施的安全运行和优质供水。投入运营了新的水费营业收费系统,用户通过电子触摸屏即可了解到有关用水情况,极大地方便了市民缴费。目前,供水管理数字化系统和营业收费系统均达到国内发达城市水平。

  引入市场机制进行社会融资,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推行特许经营管理模式,采用“BOT”方式开工建设第七水厂和第二污水处理厂,达到了既保证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又不增加政府财政负担的“双赢”目标。通过资产转让方式对西宁市第一污水处理厂实行特许经营,包括以“TOT”方式转让现有设计规模为8.5万吨/日的第一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和以“BOT”方式建设规模为5万吨/日的第一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

  “放心水”饱含人间真情

  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用水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西宁水务燃气集团公司将供应合格的自来水作为城市供水的“生命线”。先后投入巨资引进先进的水质监测仪器设备,共设立供水水质监测点44个,制定了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水等制水工艺的严格标准,完善细化了水质检测、加氯消毒等供水操作规程,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生活用水卫生标准》,水质状况国内一流,从而保证了市民吃上放心水。

  多年来,西宁供水人对水质、水压、安装、抢修、抄表等服务项目向政府和社会公开承诺,抄表收费标准率达到了98%以上。并以预备役防化连预编官兵为主体,组建了24小时全天待命、配备先进抢修设备的供水抢修队伍。这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的队伍时刻守卫在供水管网一线,在重、特大供水抢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供水设施抢修及时率达到100%。自来水公司转变观念,突出为市民服务,在2006年度和2007年度,连续两届被西宁市评为政风行风第一名,从前几年的排名倒数一跃成为“服务型”先进企业。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供水业的发展无疑是西宁市快速成为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城市的一个典范,西宁市不遗余力对供水业的投入和支持,为供水业蓄积了强大的发展后劲,并对各项事业的开展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注入了活力资源。(作者:萧 柳 唐平忠 李海雁)

  滴水当思不易

  萧柳

  用水,是关乎广大城乡群众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来自西宁市水资源办公室的数据表明,青海省会西宁市属资源型重度缺水城市。表现在:西宁市水资源量严重匮乏,产水规模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6.5%,年径流深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3.2%,人均水资源量比全国人均水资源量低近2.6倍。

  延续几十年的西宁市供水史,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座城市前后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老西宁”人从吃河水、泉水、井水到自来水引进千家万户,生活中由吃水发生的变化,映衬出高原古城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也彰显了西宁市委、市政府倾力解决群众用水问题,关注民生的情怀。多年来,西宁市一直致力于改善群众用水,努力使供水事业的发展跟上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供水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供水管网日益延伸,西宁人再也不用为了“吃水、用水难”闹心。无疑,这是西宁市从改善民生出发带来的成果之一,更是西宁市挺进青藏高原现代化区域性重点城市的一大标志。

  因人口基数小,青海人从表面上对“缺水”的感受并不很强,但这不等于说青海根本不需要节水。据不完全统计,西宁市水资源量约14亿立方,人均600多立方。按国际惯例开采自然界的水超过40%就属过度开采。西宁目前已开采利用的水量接近8亿立方,已超过了40%的警戒线。这一点,应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围绕供水,西宁市不惜财力、物力、人力为改善群众生活和推动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这一切来之不易。有了良好条件,并不意味着就可以无度的使用资源,而是需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虽有三条江河从家门流过,但是我们仍处在缺水的高发区,仍然受到缺水的威胁。尤其在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今天,节约水资源无形中也在节约财富,再进一步说,任何资源都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有时候是花钱也买不来的。因此,节约利用每一滴水当从每一个人、从现在做起。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财富 触摸屏 抄表 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