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物价局日前正式对外宣布,广州将实行阶梯水价。在居民生活用水方面,第一级即居民生活用水的基本水价将由目前的0.9元/立方米上涨到水价为1.32元/立方米。面对水价的全面上涨,许多广州市民表示无奈。而广州市统计局此前的调查也显示,有超过七成的市民不赞成政府“提价促节能”。 0.9元涨到1.32元,涨幅近五成。消息一出,评论颇多。令人诧异的是大多数声音不是批评行政部门、同情广州市民的,而是对广州水价上涨“幸灾乐祸”的,比如北京、天津、济南等地的网友称他们那里的水价分别早已是3.7元、3.3元、2.95元,相比之下广州的1.32元“实在是太便宜了”,甚至连中部省区一些县城的朋友都对广州1.32元的“低水价”惊羡不已…… 啼笑皆非的黑色幽默,留给我们沉重的思考。水价早已涨至2元、3元甚至更高的许多城市,引发的动静微乎其微,模仿电影《小兵张嘎》中的台词来说,“悄悄地涨价,打枪地不要”。当然,北京、青岛等地曾就水价调整举行了听证会,但是“凡听必涨”,水价听证俨然变成了“涨价听证”。重庆丰都县高家镇甚至上演了19位听证代表中17人反对,而水价依然上涨的事。 这当然不是在为广州水价上涨辩护,而是说广州水价上涨的“班门弄斧”折射诸多城市行政部门“涨价没商量”的强权逻辑。其实他们常有许多冠冕堂皇的理由,比如北京市水务局一位官员曾毫不隐讳地说:“现在的水价没有完全反映水资源的紧缺程度,所以水价有必要上涨。”听起来合情合理,但却掩盖了自来水作为“准公共物品”的特殊性,即不能靠纯粹的市场化逻辑来调节供求,而更应考虑其福利的特征。 每个城市每一次水价上涨,都会列出来系列“成本清单”,琳琅满目,形态各异,市民们半懂不懂、窃以为实,但真正的涨价理由充不充分,涨价幅度合不合理,只有少数人清楚。更为关键的是,水价并不是医治水资源紧缺的“万能药”,而涨价后多收的水费如何利用也不得而知。 两年前一次全国水利工程水价工作会议上,水利部副部长翟浩辉称水价改革存在着水价调整机制不灵活、水价计价方式单一、水价水平仍然偏低等系列问题。如今水价机制灵活了,计价也阶梯化了,水价也多次涨了,但民众呼声与质疑声却越来越广。笔者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监管与利益制衡机制的缺失,英国水价改革在这一方面的做法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借鉴。 尽管英国的供水已经部分私有化,供水可由水公司直接定价,但其通过一个专门机构??水服务办公室以制定价格限制的手段对水价实施调控和管理。它除了适时调整价格、寻找合理的计价方式、水价反映排污和污染防治等普通功能外,还密切监测各种违规事件的发生。他们的理念里有两个支点??投资回报率与民众福利,并且后者重于前者。为此其尽量精简机构、顺畅沟通,避免多头管理的交叉纠纷与争权现象发生。 因此,对于水价改革,不能再继续重市场化轻福利性、重灵活度轻监管力的做法了。(东方愚) | 来源:江淮晨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