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节水型社会的思考

   水是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赖以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民以食为天,人以水为源,水是生命的源泉,更是文明的母体,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当然也就没有文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我国属于水资源短缺国家。根据2004年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405亿立方米,但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2180立方米,是世界平均值的31%。据新华社2004年3月21日报道,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水资源先天不足,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一大制约因素,继而转变为影响人类生存的现实危机。面对此情此景,“节约用水”在当今社会已不再是一种空谈,而是一种现实的选择,构建节水型社会,是当前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也是解决水问题的根本出路。

    一、加大宣传教育,营造浓厚氛围。通过世界水日、节水宣传周等时机,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介,广泛宣传节水理念、节水效益和节水型城市建设的重大意义,使全社会了解水、珍惜水、保护水和节约水,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和水危机意识,使节水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在全社会营造构建节水型社会的浓厚氛围。

    二、加强立法建设,实现依法治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构建节水型社会,单一地靠全民的自觉行动远远不够,还要靠一系列严格的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的约束,使全民参与构建节水型社会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同时加大对执法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执法水平,做到执法必严,以实现依法治水的目标。

    三、推进水价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央行在11月9日发布的《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在我国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水的生产与供应业是利润率最低的行业,改革水的管理体制、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调动全社会节水和防治水污染的积极性是当务之急。因此,各地要结合实际,严格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水价改革促进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通知》(国办发[2004]36号)的部署,适时、适地、适度调整水价,形成合理的水价体系,允许水权转让,形成水市场,实现跨流域、跨区域用水。

    四、运用价格杠杆,实行阶梯水价。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利用价格杠杆促进节约用水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划分阶梯计量标准和水价标准,以此推动节水器具的发展和污水的再生利用,最终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

    五、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管理水平。要不断依靠科技进步,研制、开发节水的新技术、新途径、新产品,大力推广现有的节水新工艺和新产品,努力提高节水管理的技术水平,要积极建设节水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和完善节水技术推广的服务网络。

    六、坚持三项原则,实现持续发展。要坚持开源、节流、管理三项并举的原则,实事求是地走持续发展之路,避免片面化,脱离实际,走极端化,从浪费水的极端走向杜绝用水的另一极端。

    七、引导全民参与,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反馈式的流程,资源消耗量少,重复利用率高,污染排放量低,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符合科学的发展观。因此,政府应加强引导居民、企业等社会各阶层广泛参与节水,支持鼓励中水回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综上思考,笔者建议各地应本着“人水和谐”的原则,尽快将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列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之中,加快构建节水型社会的步伐。


 

来源:中国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