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今年4月在重庆主持召开座谈会,研究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强调,生态文明要“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保证长江生态安全是建设长江经济带的首要问题”,作为生态资源与环境中性质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基础性、战略性要素,水资源的保护无疑是需要各方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
五个维度理解水资源保护在建设长江经济带中的关键性、紧迫性
长江是我国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其流域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五分之一,人口占全国42.7%,长江经济带覆盖11省(市)的GDP总量占全国的45.5%,排污量也占到了中国总量的43.1%。随着沿江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生态退化、水灾害加剧、水管理不善等多重水问题相互交织,不同程度制约着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第一,长江水资源总量相对丰富,但是人均、亩均占有量不高,流域需水总量呈逐渐增加的态势。长江流域多年平均年水资源总量约一万亿立方米,约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35%,但是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30%,耕地亩均占有水资源量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0%,处于较低水平。由于山高谷深,上游山区群众取水困难、用水成本高,下游和沿江一些城市又存在水质型缺水的情况。随着长江流域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人口规模的扩大、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加快,以及保障生态环境建设用水要求不断增加,未来流域需水总量呈明显的增加态势。
第二,长江水环境总体良好,但是局部污染严重,综合治理压力大。在我国黄河、海河、淮河等7大流域中,长江的水质属于优良,86%的河段水质优于或符合国家地表水三类水标准,达到了饮用水标准。随着国家节能减排力度加强,流域内排污明显受到控制,年排污量增速从2007年以前的约4%下降到2%左右。不能回避的问题是,一些有机加工、化工、医药等企业,因为缺乏有效的监管,将大量废水排放到长江里;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使用量不断攀升,因农村面源污染而导致的水污染压力较大;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自1999年以来就超过了工业废水排放总量,沿江城市污水处理能力不足,处理程度不深,影响了生活、生产用水安全,也对水生生物环境形成威胁。
第三,长江流域是我国独特而重要的水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和湿地分布区,流域内有大量的国家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长江流域共记录鱼类400余种,其中特有鱼类166种;水生植物100多种,两栖动物145种。中华鲟、白鲟、达氏鲟、胭脂鱼、白鳍豚、江豚、扬子鳄等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流域湿地总面积约占长江流域面积的10%,有国际重要湿地11处;长江流域分布有国家级及省级风景名胜区300处,总面积约8.9万平方公里。近年来,由于生物多样性下降、湿地面积萎缩,上游干支大规模的梯级水电站建设导致河流连续性受到影响,引起了各方的高度重视。
第四,长江防洪工程体系得到加强,灾害破坏程度有所降低,灾害形成的人为因素不容忽视。水灾害问题自古有之,从地区分布看,我国的水灾是东部、南部以防洪排涝为主,西部、北部以抗旱蓄水为主,长江流域主要应对的是洪水灾害。随着三峡大坝的建成使用,防洪工程体系明显增强,防汛抢险的情势逐步改善,洪水造成的损失也不断降低。长江洪灾形成的原因复杂,既有气候、地势等自然因素,也与人类在沿岸地区毁林开荒,导致水土流失,河道泥沙淤积有重大关联。
第五,实现长江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需要改变现行的管理模式,不断推进机制的优化升级。我国政府历来重视长江工作,从1956年国务院安排长江流域规划的编制工作,并于1959年正式提出《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开始,到2012年12月出台《长江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回顾我国五十多年的长江工作,实现了从建国之初的以消除长江中下游洪患为首要任务,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着重开发干流各河段和主要支流水电资源,再到2007年以来强调水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下,全面综合保护利用的转变。要实现长江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管理模式需要不断优化,实现从供给管理向需求管理转变、从资源化管理向资产化管理转变、从区域管理向流域管理转变、从分散管理向统一管理转变。
勇担重任、科学管理、激发重庆优势和能量
重庆境内江河纵横,水网密布,长江流经重庆600余公里,干流两岸居民、企业、城镇集中,流经重庆都市核心区,以及万州、涪陵、江津等大型城市,仅三峡库区重庆段15个区县的常住居民就达1300万。重庆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是全国八大石漠化严重发生地区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要切实维护好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重庆必须深刻认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的特殊市情,一如既往肩负起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保护全国最大的淡水资源库及三峡库区生态安全的重任。重庆作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和国家中心城市,定位于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商贸及航运中心,在协调上中下游区域间关系,防洪、供水、灌溉、发电、航运等行业间关系,干支流、上下游、左右岸等区域间关系,有效支撑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水资源保护表面上是一个环保问题,实质是一个地区如何从粗放外延增长,到实现高效利用内涵发展的转变。对于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重庆,要在建设长江经济带中率先崛起,发挥好支持保障作用,必须首先破解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这一命题,跳出“先污染,再治理”的困境。这需要全局的视野、系统的方法、长期的坚持,通过产业布局、城镇发展、生态治理等多个方面的协同,才能逐步达到目标。
第一,大力推进五大功能区域战略,从根本上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五大功能区域战略是针对重庆资源禀赋不同、环境承载力制约和区域发展同质化等问题,明确各区县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多元推进,从观念、制度和方法上为重庆实现经济增长和生态保护提供了保障。要严格按照功能定位,“让产业跟着功能走、人口跟着产业走、建设用地跟着产业和人口走”实现要素资源优化配置。五大功能区域中除功能核心区外,其余四大功能区域在生态建设上都承担着重要任务,尤其是“两翼”地区的渝东北在发展中突生态涵养的功能,贯彻“面上保护、点上开发”,探索绿色、低碳、循环、特色发展的新路。
第二,以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为突破口,不断优化沿江产业布局,促进城镇集约集群发展。长江流域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居高不下,部分江段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超标严重,长江流域不合理的产业布局和粗放的城市管理是重要因素。重庆城市发展新区,依据规划,到2020年,这一区域工业总产值将翻两番多,并新增吸纳渝东北、渝东南等地转移人口100多万,将成为我市“工业化、城镇化主战场”。为此,必须借力国家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工作,不断优化沿江产业的布局,转变生产方式,提高经济效益、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同时加快推进形成全市的大都市连绵带,以6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为核心形成若干个城镇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镇化集约集群发展,加快供水管道、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
第三,强化水资源、环境和生态的综合保护,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水资源。一是在长江全流域的视野下,从法律法规、管理机制、执法监督、水行政事务管理能力等方面探索符合重庆实际的综合管理模式。二是在全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指标体系;规范河道岸线和采砂管理,完善水量、水质、水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系统。三是大力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不断加快生态建设步伐。系统调查水生态环境状况,确定水生态优先保护对象与保护区域,全面落实水生态环境保护及修复措施,维系优良水生态环境。四是在强化节水的基础上,建设一批必要的水源工程,提高流域供水保障能力,解决局部地区工程性缺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