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危机下思考水足迹和水交易

关于水的消耗量,直觉往往出错。比如,洗次澡和吃块牛排,哪个更费水?

不算烹饪和洗盘子,仅仅为获得一块150克的生牛排,耗水就已超过2吨,大概能灌满7个浴缸。这些水大部分是牧草在生长中消耗的。

但吃牛排的人,不可能看见这7大缸水。研究者称这些“潜伏”的水资源消耗为“虚拟水”,加上看得见的耗水,便是“水足迹”。

对水资源保护的关注,国内正急剧升温。按权威说法,水资源短缺和污染等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应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要认识清楚水资源问题,必须放宽眼光,关注到“水足迹”里的“虚拟水”。在这方面,国内的研究和实践才刚刚起步。

看不见的水资源消耗

“水足迹”是生产、消费中直接或间接用到的淡水资源的总和。

科学家们预言,如果不改变用水方式,30年后,全球水资源将短缺近50%。或者说,人类需要2个地球来承载自己的“水足迹”。

全球“水足迹”研究的牵头者——“水足迹网络”梳理出了不少“颠覆直觉”的数据:1千克稻米的“水足迹”是2.5吨,1升牛奶是1吨,1个汉堡包是2.4吨,1千克棉花是10吨。

这些常见产品的“水足迹”都至少是自重的1000倍。

“水足迹网络”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建立。通过追寻“水足迹”来找出看不见的“虚拟水”,自有用意。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的赵旭博士告诉记者,“水足迹”能指引企业将节水的关注点从生产区域扩展到整条产业链。比如,软饮料公司大部分的“水足迹”是在甜菜种植环节,所以除了工厂和办公区域的节水,它更应该关心怎么帮助菜农节水。

对一个国家来说,关注“水足迹”同样很有意义。比如,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上月说,目前国内年用水量是6000亿吨,供水形势严峻;但据一些组织测算,中国每年的“水足迹”已近10000亿吨。“用水量”统计的是通过管网、河道等取用的水;但落入土壤、滋养作物的雨水,以及为将工农业污水稀释到环保标准而耗费的天然水,都被“水足迹”纳入统计范围。

这三类“水足迹”被标记了不同颜色:蓝、绿、灰。6000亿吨的用水量,只是中国当下的“蓝色水足迹”。

去年,中央给2030年时中国的水资源大局划定了三根“红线”——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污染物限制,实际上覆盖了蓝水、绿水和灰水。

一个提出才10年的陌生概念

人们常说中国“人多地少”,但中国人均水资源不足世界水平的28%,比人均土地资源还低12个百分点。

研究“水足迹”,全球起步都不久。“水足迹”概念由荷兰学者胡克斯特拉于2002年提出,被世界自然基金会在2008年《地球生命力报告》引用后,逐步进入公众视野。但相比由全球气候变化带热的“碳足迹”概念,人们对“水足迹”陌生得多。

在互联网上,已很容易查到许多产品的“水足迹”,但多数是农产品。农业“水足迹”数据较全,工业和服务业则还欠缺。2年多前,全球才有了第一个完成“水足迹”评估的塑料企业;在国内,今年才有了第一家启动“水足迹”评估的纺织企业。化工、纺织企业都是用水大户。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区水项目负责人郑平告诉记者,未来一两个月,他们将发布一个有关中国“水足迹”的报告,但内容还有待细化,因为许多行业的数据,学者们拿不到。

赵旭也说,目前“碳足迹”的资料相对多,但“水足迹”的统计很粗略,且不连续。总体上,国内对“水足迹”关注甚少。

水资源问题比碳排放要复杂得多。碳没有地域性,减排1公斤,沿海和内陆地区没有区别;但水有着强烈的地域性,对丰水地区和缺水地区,1升水的意义显然不同。郑平说,不同地区间“水足迹”如何换算,目前没有成熟的研究。

中国“水足迹”有独特的国情:水资源南多北少,“水足迹”却是倒挂的,因为北方是农业主产区,向南方输出农产品,等于流出了“虚拟水”。还有,中国非农业“水足迹”比重高于世界水平,未来20年还会持续升高。

有学者认为,“水足迹”将来可能会像“碳足迹”一样成为贸易和市场竞争工具。对此缺乏了解,将会失去话语权。

赵旭说,很有必要从现在起在国内推广“水足迹”理念,以应对水资源瓶颈。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一些人提出,时机成熟时,消费品包装上应该标明“水足迹”,以引导绿色消费;一些人则希望借助“水足迹”计算器,提示公众改变生活方式,降低个人的耗水量,比如研究发现,提供同样的热量,素食比肉食的“水足迹”要低50%。

但更重要的应该是在生产领域推广“广义的”水资源保护,同时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世界自然基金会的郑平说,他们正与政府部门合作,在太湖流域推动企业“水足迹”管理项目。上周,首批3家跨国公司与流域内的几片重要水源地结对,资助当地发展生态农业,保护天然湿地。

生态农业对水的污染少,而湿地是天然的污水处理厂。郑平说,这几家企业已经跨出了产业链,在中和自己的“水足迹”。

这类似于“碳交易”。赵旭说,也许到某个阶段,也会形成“水交易”市场,这会对水资源保护产生正向激励。目前,国内的低水价无法体现水的真正价值,而涨价却受制于公众的承受度和接受度。

在水资源保护监管方面,上海和江浙地区走在全国前列。去年11月,国务院制订的《太湖流域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专家说,这是国内至今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区域内的一些行业比如长丝织造业,将因此受到极大限制。

河海大学教授崔广柏告诉记者,国内水资源管控会越来越严。对此企业态度已经变化:“过去我们去考察,对方不仅派保安阻挡,有时还放狗。”但现在,更多企业向专家打开大门,因为越早开始自我管理,今后就越主动。

崔广柏说,上海、江苏等地已开始在企业中试点“水平衡测试”,就是研究怎么用水。这是在整理“水足迹”信息。

据水利部透露,一个全国性的、耗资18亿元的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正在建设,预计3年建成。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说,这是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所必需的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