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日前在北京召开

由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主办的2014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于2014年11月1—2日在北京会议中心盛大召开。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原院
长、主席团名誉主席、院士徐匡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第十届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毛如柏,国务院特约研究员、十届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冯之浚,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环境保护部原副部长张力军,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石军,第十届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钱易,中国工程院院士、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荣誉主任徐滨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业大学原校长左铁镛等领导莅临主论坛并在主席台就坐,中国循环经济协会执行会长赵家荣主持主论坛。

本论坛的主要议题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经济转型”的主题,总结十年来发展循环经济的成效、经验和问题,分析经济新常态下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研讨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和政策,如何将依法治国战略贯彻到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提出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和构建循环型社会的新思路、新举措。

据悉,本次论坛是中国循环经济协会成立后首次主办的综合型论坛,分为主论坛和产业循环经济、园区循环化改造、资源再生利用、再制造、垃圾资源化、投融资6个分论坛。来自全国人大环资委、全国政协人资环委、国务院有关部门相关司局及地方政府有关部门代表,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会员单位代表,有关行业协会代表,有关城市、园区、相关企事业单位、投融资机构,有关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专家及新闻单位代表约120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11月1日上午召开的主论坛主要有主旨演讲、高端对话、成果发布、“碳中和”证书颁发仪式四项议程。在主旨对话环节,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原院长、主席团名誉主席、院士徐匡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石军,环境保护部原副部长张力军,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迅分别就循环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循环经济与绿色转型、循环经济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循环经济与新型城镇化发展、循环经济与污染防治等重要议题发表主旨演讲。

高端对话的主题是“循环经济发展十年回顾与展望”,由国务院特约研究员、十届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冯之浚主持,第十届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毛如柏,国务院参事室参事、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第十届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钱易,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金涌,国家发展改革委环资司司长何炳光,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姚燕等嘉宾参加了对话。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吉位发布了《中国循环经济大事记》、《中国循环经济最佳实践》等研究成果。《中国循环经济大事记》汇集了近十年来有关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讲话,重要会议,法律、行政法规与国务院文件,规划、标准规范与技术目录,宣传与重大活动,为社会各界提供了系统可查的史料性文献。《中国循环经济最佳实践》的编制旨在加快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协会会同有关单位从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产业园区征集的案例中,经专家论证后优选出20个典型案例,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示范作用,可复制、可推广,为同类企业和园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主论坛还举行了“碳中和”证书颁发仪式。“碳中和”是指单位或个人通过购买碳信用、碳指标的形式,消除其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碳足迹,为保护生态环境做贡献。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通过天津排放权交易所购买了中国首批签发的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使本次论坛成为二氧化碳“零”排放的大会,绿色“低碳”的大会。本次“碳中和”特别邀请第三方认证机构——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对会议期间各项活动产生的碳排放量进行核算,并出具了核算报告。本次论坛“碳中和”见证单位---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总经理王靖先生宣读了“碳中和”证书;并将证书颁发给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吉位。

即将到来的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关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编制之年。本届论坛梳理了十年以来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现状,认真审视了在经济新常态下循环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应对策略,就相关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各位专家对“十三五”时期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基本目标、重点任务、政策机制、保障措施等关键问题等发表真知灼见,对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据悉,“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是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着力创建的品牌性活动,旨在为循环经济发展搭建政策研讨、技术推广、交流合作、投资洽谈的有效平台。

(一)循环经济与生态文明
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原院长、主席团名誉主席、院士徐匡迪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深刻阐述了发展循环经济对建设生态文明和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三大重点领域和建设循环型社会的架构。他指出,消费领域、文化教育领域、生产领域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三大领域。在全社会提倡节约资源、简化包装,进行生活废弃物分类回收、再生利用,鼓励消费、反对浪费;加强学校生态知识的教育,形成爱惜资源、保护生态的意识,养成反对铺张浪费,崇尚节俭的社会风气;在生产领域发展近零排放的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努力建设循环经济型的社会。
(二)循环经济与绿色转型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中国经济绿色转型的必由之路,也是唯一现实的选择;总结了十年来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成效和五个方面的经验,提出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战略,加快构建循环发展制度、政策和技术体系三个方面的任务。
(三)循环经济与产业转型升级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石军以甘肃省金昌市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为案例,阐明了金昌模式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向我们生动地论证了循环经济在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所发挥的巨大推动作用,并阐述了如何发挥各方作用,协调推进。他强调政府部门要着重强化三项工作:一是结合“十三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编制,修订完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并强化循环经济在国民经济规划中的地位和作用。二是加大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在技术研究和推广上,需要优先支持循环经济项目;在金融机构贷款上,需要优先解决循环经济发展需求;在财政资金安排上,需要优先倾斜循环经济发展。三是加强组织协调,建立健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尤其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协调机制。
(四)循环经济与污染防治
环境保护部原副部长张力军深刻分析了当前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的严峻形势,提出循环经济是污染预防的有效途径,推动污染防治战略转型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并从企业、园区、社会三个层面提出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措施。他指出,循环经济是推进污染防治工作的有效“预防”途径,过去污染防治单纯依靠末端治理,重“治理”轻“预防”,难以形成对转方式、调结构的倒逼机制。循环经济强调资源节约利用、资源重复利用和资源再生,以及从源头上防止污染的理念,为污染防治从单纯的末端治理,向对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实现了污染防治从重“治”轻“防”,向“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战略转变。
(五)循环经济与新型城镇化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迅用翔实的数据阐述了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重在四大转变;从循环经济发展的内涵、效果、机遇、潜力说明循环经济是新城城镇化发展的新模式,并提出新型城镇化与循环经济是一种价值理念、追求目标、追求过程、发展模式,二者融合发展是新要求。

他指出,中国高速的经济发展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已经迅速地改变了中国的产业结构、城乡格局、资源利用和能源消耗结构,对世界能源、资源、生态环境格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据数据显示,每提高1%城镇化率,新增城市用水17亿立方米;每提高1%城镇化率,新增能耗6000万吨标准煤;土地:每提高1%城镇化率,新增建设用地1004平方公里;每提高1%城镇化率,新增钢材、水泥、砖木等建材总重量达6亿吨。中国城市化的战略目标基本设计为,到205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达70-75%,全国经济中城市经济的贡献率达到90%;中国城市的单位能量消耗和资源消耗所创造的价值在2000年基础上提高15~20倍,争取到2040年实现能源消耗的“零增长”,争取到2035年实现温室排放的“零增长”,循环经济将在中国城市转型发展中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