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

特色小镇作为我国实现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发展途径,也是带动地方及区域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随着我国特色小镇的兴起,将文化内涵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而形成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更加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追捧。这个包含明确的特色文化内涵、产业定位、旅游发展、社区文化和集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新业态模式,通过文化和产业的融合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能够吸引创新人才对地方特色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

一、特色小镇的文化发展背景

聚集特色产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拥有数平方公里土地的,有别于产业园区与行政建制镇的创新创业平台是特色小镇的定义。特色小镇作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业态其具有人口规模、经济规模一定、产业特色鲜明的特征。自从2016年特色小镇上升到国家层面以来,就已经成为了市场化主导的创新创业新模式了,实质是在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理念下的产业聚集,培养和升级的问题。特色小镇的文化IP营造,生活、产业、文化、旅游实现融合发展。中国地大物博,文化枝条丰富,自然资源和经济背景各个地区不一样,所以,因地制宜,不同地区的特色小镇的定义和发展模式不一样。

特色小镇,是中国产业和城镇发展的必然规律,是产业发展积累到一定程度与城镇发展达到一定水准后的客观现象。特色小镇的打造,除了选对主题,最重要的是产品的规划设计。合理的规划设计,才能吸引人流,保持人气,增加收益。不同小镇的规划设计核心要素不同。

从国际背景来看,文化作为文明进步的推动力,在当今国际舞台上,构建了有别于政治和经济实力之外的文化软实力,使一个国家和民族能以一种新的话语体系带来更广泛和持久的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从国内背景来看,国家主席对文化的高度定位,以及国家城镇化战略、供给侧改革、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等政策背景。

从人们旅游消费背景来看,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经验的增加,人们在选择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产品时更加注重产品的文化内涵,以往的文化产品功能单一,早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所以,对特色小镇文产融合成功的案例研究,是有必要性和可行性的。

二、国外特色小镇文化+产业的融合现状

在我国提出特色小镇概念之前,许多发达国家已完成城镇化建设。西方发达国家城镇化进程早于中国100多年,城镇发展历史悠久。而世界上第一个城镇化率超过50%的国家—-英国,早在1851年已达到这一水平,相当于中国2012年城镇化水平,早于中国160多年。小城镇是主要发达国家的主要载体,小城镇聚集了这些发达国家50%以上的城市人口。其中,美、德等发达国家六成以上的居民都生活在10万人以下的小城镇。而中国城镇人口则主要聚集在大中型城市。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10万人以下的小城镇人口占城市人口比例不到8%,20万人以下的城镇人口比例也仅23.89%。

与我国特色小城镇相比,发达国家小城镇拥有地价低廉,环境优良,交通便利,自然环境或资源产业独特等的发展优势。这些条件为国外小镇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它们丰富的经验及案例对我国特色小镇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具有深刻的意义。

(一)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小镇—聚焦历史经典,深耕艺术品文化品牌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是一个专门展出现当代艺术作品的美术馆,位于西班牙的毕尔巴鄂。博物馆于1997年由古根汉基金会创建,创立于1937年的古根海姆博物馆基金会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收藏20到21世纪艺术品的机构,该机构60%~70%的资金收入由自身的博物馆运营实现。博物馆的主建筑由著名建筑设计师法兰克·盖瑞设计,是解构主义建筑的代表作。

根据2007年一位巴斯克经济学家发表于全美博物馆协会的一份报告,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的启动资金约计2.3亿美元(约合15.27亿),虽然投入高昂,但随后显现的效果与规模效应极佳。在博物馆建成的第一年,巴鄂便吸引了130万游客,使得区域的经济活动增加了2.1亿美元,其中3000万美元为政府税收。到第三年时,带来的经济效益已超过4.5亿美元,直接门票收入占毕尔巴鄂税收的4%,带动的相关收入则占到20%以上。仅仅6年,启动项目的资金便全数收回,同时还为该地区带来1.75亿美元的收入。

博物馆不仅自身运营良好,而且给当地带来了深刻影响。博物馆年收入3000万欧元,但直接创造就业岗位7000个,年创GDP超过3亿欧元,税收贡献高达5000万欧元,创造了超过3.5亿欧元的各类社会需求,有力拉动地方供需和经济发展。常住人口仅有34万的毕尔巴鄂,博物馆每年就带来了35万人次西班牙国内游客、40万人次欧洲游客、7万人次美国游客,扩大了毕尔巴鄂的影响力和经济腹地。1997年博物馆建成后,过夜外国访客数保持了高增速,刺激当地的旅游、餐饮、酒店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此外,博物馆集中采购大量创新科技和各类专业服务,推动了毕尔巴鄂地区的产业升级,专业服务和教育行业得以快速发展,批发零售业、制造业、建筑业等传统行业在毕尔巴鄂劳动力结构中的占比明显下降。

随后,哈佛设计院提出“古根海姆效应”的概念,指古根海姆博物馆给毕尔巴鄂地方经济带来的效益,如今已成为众多大学的研究课题。这一切,都是由于聚集了一个配合的政府、一个突破性的馆长,还有一个厉害的建筑师,当然,还有古根海姆自身的文化品牌。

(二)英国海伊书籍小镇—文化复兴和文化传播的火炬手
在英国威尔士与英格兰西南部的交界处有一座小镇,海伊(Hay-on-Wye)小镇。小镇地势由西向东逐渐升高,沿着它坡度较陡且狭长的街道,有保留完好的市政厅、古城堡以及一些古香古色的居民住房。这是一座长期以来与图书相关的风景如画的威尔士城镇,镇上有众多销售专门类书籍和中古书的书店,因此有“韦尔斯书都”之称。英国最知名的文学节之一的海伊节(Hay Festival),每年5月在此举行。每年都会有众多的游客来这里淘书、看书、买书。

“书镇”源于1961年毕业于牛津大学的年轻人——理查得·布斯。他在很短的时间内收购了原有的老电影院、消防所、小教堂、废旧工厂等地和城堡遗迹,并改造成为一间间各有特色的二手书店,从而带动了当地很多书店的发展。至1970 年代末,小镇成为了英国第一个闻名的“书镇”,拥有各类图书达百万册。方便的交通和优美、自然的田园风光吸引了众多周边城市(伯明翰、纽卡斯特、曼切斯特、布里斯托、卡迪夫等)居民前来参观购书。

渐渐地海伊书镇在英国本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图书产业带动起来的旅游业也为这座小镇带来了商机和生活气息。这样的经营模式同时也促进了小镇许多历史建筑和环境的整体维护,其他行业比如精品古董店,书籍装帧店,旅馆,餐厅,咖啡馆,商店也随之完善。

至21世纪,海伊书镇的成功经验被众多有特色的历史小镇仿效。图书销售功能既允许历史建筑的大量灵活性空间改造,又不会由于天气的原因而影响旅游业,因此,“书镇”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法国、比利时、荷兰、挪威和芬兰,甚至还有澳大利亚。

三、特色小镇文化和产业融合的实践创新建议

通过对国外特色小镇文产融合成功案例的调研与分析,不难看出,这些特色小镇的成功运营与其明确的文化内涵、新颖的呈现方式以及科学技术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尽管由于历史底蕴、自然环境、人文风情等因素的差异,但这些特色小镇都具有明确的文化内涵及产业定位,才得以发展的如此成熟。基于上述特色小镇文产融合成功经验的思考,提出以下驱动特色小镇文化和产业融合的实践创新建议。

(一)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双效统一
相较于以往注重娱乐的单一导向,现在更加注重内容与形式的双效统一这种升级变化体现了行业乃至整个市场的发展趋势:文化产业从过去把娱乐放在首位,只注重视觉冲击,追求娱乐感官刺激,发展升级为在追求快乐的同时,也注重历史文化内涵的传承,具有人文关怀,同时符合时代的发展趋势,提倡大众更加关注文化内容带给我们的内心感受和情感思考。也就是说,文化产品要做到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能成为不受年龄、职业等限制的老少皆宜的绿色文化产品。

(二)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发展
文化和产业结合发展趋势呈现出科技与文化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趋势。2019年5月,国家提出要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创新科技文化发展业态。科技与文化的结合可以提高产品的文化内涵,丰富消费者的观感体验,从而使科技变得更加有温度、有亲切感。如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及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的体验馆,博物馆,不仅能够摆脱空间的限制,使参观者身临其境的感受文化的内容与科技的魅力,同时还使文化借助科技得到更广泛、更深远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