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智慧城市的发展已来到一个转折点,许多城市已开始超越试点阶段,进而开始利用大数据和数字技术为居民创造更智能的宜居家园。
这份名为《智慧城市:数字技术打造宜居家园》的研究报告,对近六十个智慧城市应用如何在不同类型的城市场景下发挥作用进行了分析,提供了目前最为完善的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指南。其涵盖的智能应用包括警务预警、实时公共交通信息查询、网约车、智能交通信号、智能停车、远程医疗、数据驱动型公共健康干预等,具体且详实地评估了每个应用如何帮助城市解决包括拥堵、污染等在内的当务之急,从而改善居民生活质量。
该报告表明,这些应用能有效将城市生活质量指标提升10%至30%。此外,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还同时考察了全球50个城市建设智慧城市的步伐及现状,并提出:目前即便是全球最领先的智慧城市,也仅仅是实现了三分之二的潜力,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麦肯锡的这一报告显示,智能应用可显著推动智慧城市发展。以时间和便捷性为例,研究发现,智能技术可将通勤时间缩短15%至20%。这相当于每个工作日节省15分钟至30分钟,每年节省2至4个全天的时间。另外,在健康方面,研究表明,智慧城市可成为提升居民健康水平的催化剂,引导居民以数据为寄托进行健康管理。麦肯锡发现,城市可借助智能技术减轻8%至15%的医疗负担。
报告同时指出,目前的智慧城市应用可帮助城市实现不同程度的发展,总体可推动实现七成左右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但是,发展的显著程度与各个城市现有基础设施水平和基线起点水平息息相关。因此,单个智能应用在不同城市场景下的应用效果也存在差异。
“城市不可能随手按一下开关,就安装好技术系统,或者换掉基础设施。”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兼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院长华强森(Jonathan Woeztel)表示:“通过将智能技术融入基础设施,终端用户和服务提供商都能更好地进行决策,减少效率低下问题,并最终惠及城市居民。届时,居民均能在需要的时间、以所期望的方式获得最为理想的服务。”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通过三个层次对全球50个智慧城市的智能应用部署及发展情况进行了剖析,这三个层次分别是:技术基础、应用引入数量和范围、公众接受程度。其研究结果并非对智慧城市进行排名,而是对全球智慧城市发展的真实写照。
有趣的是,麦肯锡在调研过程中发现,欧洲和部分其他高收入城市的居民对调查回复反响平平,但中国城市的调查结果却显示出了惊人的认知和普及水平。
调研中涉及的中国城市包括:北京、上海、深圳、银川和香港。这些城市在智慧城市评估中均处于地区领先水平 ,其智能应用在公众中的接受程度较高,这为其进一步实现智能应用规模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北京、上海、深圳更是在公众接受程度评估方面位列全球三甲。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公众对智能应用的满意度反馈一般,这为进一步优化智能应用的用户体验提供了空间。
麦肯锡表示,中国城市的技术基础设施水平普遍较高,具体体现为智能手机普及率高、智能电表推广情况良好、以及智能监测覆盖率高。上海、香港拥有领先的数据平台,而深圳则是世界上无线互联网覆盖最好的城市之一。
此外,智能应用的大范围试点和推广也是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的亮点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智能出行应用在中国的普及情况,包括共享汽车、共享单车、公交实时信息查询在内的应用正被大部分中国城市居民接受。
麦肯锡全球合伙人吕文博表示,中国乃至是整个亚洲地区,拥有着年轻且庞大的数字化原住民人口,这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了非常良好的环境。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如何利用科技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提升市民生活的质量和便利性,是接下来城市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智能解决方案正悄然改变着城市基础设施运行的经济效益,促使管理部门对包括城市交通、废物管理等在内的城市基本服务方式进行重新思考。”麦肯锡表示,而对企业而言,打造智慧城市无疑也为他们创造了新的机遇。
麦肯锡举例说,多个行业已经开始逐步融入智能解决方案,变革现有的产品和服务方式。比如,药店连锁企业开始变身为远程医药提供商,而房地产开发商开始将自动化系统、传感器、出行方案等整合到其物业管理中。报告指出,那些寻求进入智慧城市市场的企业,需要具备多种技术方案以及创新的融资模式,并能够敏锐地洞悉公众参与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