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应成为中国城市发展样本

在党中央、国务院作出设立雄安新区决定一周年之际,《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4月21日通过媒体向社会全文发布。

  《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全文10个篇章,2.3万余字。一个新区的规划纲要,2万多字的长篇,以全文发布的形式向全社会公布,这说明了一个意思,即雄安新区的建设是事关大局、与全国人民有关的大事。《纲要》规划的是雄安新区,但《纲要》的思想,统筹的是整个中国的发展。也就是说,《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应该被我们视作为全国城市发展的样本。它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叫可持续发展,什么叫生态环境的保护,什么叫文化特色的传承,什么叫对历史、对未来、对子孙的尊重与贡献。

  “组团式”格局,无单一中心,不摊大饼,城市发展富有弹性,这是《纲要》对未来雄安发展设定的最基准格调。而这个格调,又恰恰是针对当前中国城市发展所呈现的越来越严重的弊端。从规划纲要看,雄安新区没有单一城市中心,避免摊大饼式的无序扩展,新区全范围内要构建尺度适宜、职住均衡的城市组团。当前中国的城市,不用举什么例子,而是几乎所有的城市,尤其是中心型超大型城市,甚至包括深圳这样的新兴城市,都存在着无可逆转的单一城市中心、摊大饼式无序扩展的弊端,构建尺度不适宜、职住严重不均衡,睡城白天无人,交通早晚高峰汹涌。《纲要》对当前中国城市的弊端作出了清楚的规避,而中国城市在发展中吸取《纲要》的也应该是自觉行动。

  不都是水泥森林,严格控制建筑高度。《纲要》提出,坚持中西合璧、以中为主、古今交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留中华文化基因,严格控制建筑高度,不能到处都是水泥森林和玻璃幕墙,住宅推广街区制,没有封闭式的大院小区,营造布局规制对称、街坊尺度宜人的“方城”,街坊呈棋盘式布局,规划设计城市轴线,展现历史文化生态特色,建成后的城市,外围林带环绕、内部林木葱郁,周边淀区碧波万顷,形成“一方城、两轴线、五组团、十景苑、百花田、千年林、万顷波”的空间意象。从《纲要》对雄安城市未来意向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纲要》的设计者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园林审美、中国民居形式等,都有着深入的研读,并将这些在雄安的城市中加以体现。当前的中国城市,在近三四十年的发展中,基本上都把原有的特色丧失了,一味地把建筑向超高型发展,奇形怪状的城市建筑把街景弄得不伦不类,玻璃幕墙的大量使用,造成对交通安全的严重威胁和对人的视觉干扰。城市的管理者应该认真学习这部新鲜出炉的《纲要》,在今后的管理中,以《纲要》为标杆,让城市有特色。

  《纲要》虽然长达2万多字,但它的所有表述都在解读生态环保、绿色宜居,比如城市就是园林,蓝绿空间占比达70%;比如以人民为中心,步行15分钟搞定日常需求;比如交通快慢结合,站城一体、窄路密网,主流出行模式是“公交+自行车+步行”。这些,都在对中国现有的城市弊端做着无声的批判,对理想的城市模式进行着示范性的宣讲。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样板和标志。《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应该成为新时代中国城市的发展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