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成为联合国环境署“SUC项目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市”中国首批示范创建城市。

湛江成为联合国环境署“SUC项目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市”中国首批示范创建城市。

  3月14至16日,“万象国际市长论坛”暨第十届环保可持续交通(EST)地区(亚洲)论坛在老挝万象举办,来自联合国相关机构、国际组织及亚太区近20个国家的400多名嘉宾出席。会上正式宣布湛江市成为联合国环境署“GIREC全球资源高效城市”试点和“SUC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市”中国首批试点两项殊荣。湛江代表团参加了授牌仪式,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办公厅最高长官Jong Soo Yoon、SUC项目国际技术顾问Robert Earley为湛江市授牌。

  打造未来世界级可持续城市样板

  2016年,我市向联合国环境署与SUC项目办公室递交了 “SUC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市”和“GIREC全球资源高效城市”申报申请,并在300个竞选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首批获得“先锋城市”申报资格的城市之一。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我市申报工作获得圆满成功。湛江正式成为联合国环境署“GIREC全球资源高效城市”中国首批试点城市、“SUC项目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市”中国首批示范创建城市,对推动湛江“脚印城市、海绵城市、循环城市”建设,大幅提升湛江市综合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国际合作能力,对实现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均衡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据悉,首批在中国遴选三城市“‘SUC’可持续城市与社区项目”是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成立43年来,首次针对发展中国家并先期选择中国城市与社区领域推出的高规格可持续发展实效行动计划,主要涵盖低碳城市、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等方面。SUC项目旨在通过编制可持续发展标准、组建可持续发展国际专家库与团队、建设可持续发展示范、开展绿色发展国际合作等行动,全面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帮助入选城市打造成为未来世界级可持续城市样板。同时,为入选城市搭建国际交流平台,促进入选城市建立和发展与外国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社会团体及国际组织的良好合作关系,为促进国内外经济合作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湛江获选SUC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市后,未来三年联合国环境署委派的国际专家库与团队将给予系统辅导,按照联合国环境署为发展中国家制定城市与社区可持续发展标准,通过绿色交通、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绿色基础设施、循环经济、节能环保等领域建设可持续发展示范项目、开展绿色发展国际合作等行动,全面提升湛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脚印城市”引导低碳出行

  继去年湛江获批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地区,成为广东省继广州市之后第二个获此殊荣的城市后,如今湛江又迎来了成为联合国环境署“GIREC全球资源高效城市”试点和“SUC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市”在华首批试点的喜讯。这些都和湛江近年来开展“三个城市”建设的举措密不可分,而“三个城市”建设与SUC项目在全球推广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推广可持续建筑及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动员社会成员参与可持续社区建设等城市发展理念是一致的。

  2014年,湛江秉承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发展理念,提出建设脚印城市、海绵城市和循环城市“三个城市”,推进一系列项目,包括污水处理、垃圾资源化处理、倡导绿色低碳出行等,目的是让老百姓有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让城市更加可持续发展。

  在“脚印城市”建设方面,我市一方面在交通上要适合步行、自行车和公交车,倡导低碳出行;另一方面,在城市格局上要建设活力街区和小尺寸街区,方便市民生活。2015年初,我市启动公共自行车系统,首批投放了5000辆,设立272个租赁点。目前第二批已经投入使用,总数达到10000辆,打通了市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市民出行更加方便。

  我市在城市道路规划上走出建大马路、宽马路的误区,科学合理分配路权,建设公交都市。探索TOD开发模式,按照公交、行人优先的原则重新分配路权,划出公交专用道、缩窄机动车车道,对市区32条道路进行了改造。“以前道路基本上都是给汽车使用,没有自行车的路权,也没有行人的路权,现在对路权重新进行科学分配,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绿色出行的理念。”市民宋先生说。

  在赤坎“三民路”片区和霞山东堤路、汉口路、青岛路片区,面积约4平方公里,拥有大批保存完好的近代欧式与岭南骑楼建筑群,我市通过建设生活化街道、紧凑型街区,强化社区开放通达,整治城市临街退缩公共空间,打造适合休闲步行的商业区。

  “循环城市”推动绿色发展

  近年来,我市把循环发展的理念延伸到经济发展全过程,深入社会建设各领域。目前我市正大力推进餐厨垃圾分类收集,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和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建设循环型示范社区和美丽社区。

  我市率先在金沙湾片区试点垃圾分类回收,全面落实“分类、分袋、分放、分运、分责”原则,赤坎区和相关部门采购并安放了1100个分类垃圾桶,免费向片区居民发放垃圾袋。市供销社成立了再生资源回收队伍,设置了金沙湾再生资源回收站和有害垃圾存放铁皮屋,购置了垃圾清运三轮电动车,实现“六统一”,确保垃圾分类、回收、集散、运输等全过程规范运行。目前,片区居民垃圾分类知晓率、参与率、分类收集覆盖率及准确率明显提升,垃圾减量化成效显著,社会反映良好。

  如今,湛江钢铁基地和中科炼化两个国家级临港重化产业项目建设步伐加快,我市借此契机,力促推进高炉矿渣高值化资源化,以及钢厂含铁尘泥资源综合利用,发展钢铁石化循环经济。同时建设再生资源交易平台、循环经济信息服务平台和技术研发及孵化器平台,强化循环经济服务支撑。

  我市还制定了《广东省湛江市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实施方案》,不断深入推进循环城市建设。根据该方案,到2019年湛江将投入435亿元建设82个循环经济项目,形成轻工、食品、医药保健、装备制造、能源开发五大产业集群共生发展的循环型工业体系;基本形成以产、城、港一体化、工业化和城镇化“三轮驱动”、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资源高效高质循环、生态绿色环保的绿色化循环化地区发展模式;完善以“五化”农业为基础的工农业复合循环农业;构建完善园区城镇循环经济基础设施,全面建成生产生活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建立起体制健全、政策完善、激励充分的循环经济发展长效机制,将湛江建成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循环绿色发展的典范。

  “海绵城市”构建可持续水环境

  我市台风多发,每年很多街区都因此遭受严重水浸。为缓解城市内涝,我市提出建设“海绵城市”,使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为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我市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化管理规范,明确人行铺装、雨水沟渠设计、停车场生态、屋顶绿化等22个技术标准,集中整治市区河涌和水浸街黑点。在市政建设中减少水泥地,减少不透水的硬化铺装,减少占用涵养水源的林地、草地、湿地,重视自然修复和净化河床河体植被、湿地、岸线;联片整治城区河渠及上游农村污水,综合整治海湾沿线污染源,构建完整的生物链、食物链和清水结构。

  近年来,我市对华田路、体育北路、南方路等道路进行了改造,用环保渗透砖取代花岗岩材料,同时发挥南国热带花园等湿地的调节作用。通过实施公园绿化地影响开发建设、海绵小区试点、城市道路雨水系统构建试点等六大行动,计划逐步基本解决市区水浸街问题,建成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工程体系,构建健康可持续的城市水环境。

  近年来,我市在“治水”方面狠下功夫,绿塘河综合整治“五箭齐发”,南溪河和绿塘河连通工程、银帆公园工程、绿塘河下游污水泵站及管道工程、绿塘河生态廊道工程、绿塘河上游农村分散式水质净化站相继动工建设,力争早日发挥效益,使得“根治”后的河涌能变得水清、岸绿、景美、生态宜人。

  争当国内“绿色可持续发展城市”代表

  我市在不断推进“三个城市”建设,遵循“车行要畅顺、慢行要宜人、水行要生态、风行要流通、物行要循环”原则的同时,还将利用湛江成为联合国环境署“GIREC全球资源高效城市”试点和“SUC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市”中国首批试点的契机,借鉴和引入世界先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经验,推动其在湛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使湛江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走出一条科学发展之路,力争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城市。

  记者从市规划局了解到,接下来我市将按照SUC可持续城市标准,全面开展城市可持续发展与资源高效利用领域建设。在联合国专家团队指导下,依据联合国环境署主编的《SUC可持续城市标准》,编制湛江《可持续城市国际指标体系与战略报告》,作为未来湛江城市可持续建设的指导性、纲要性文件。围绕“绿色湛江”、“蓝色湛江”,推进全域生态环境建设与资源高效建设。全面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体系,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体系,生物质发电体系。对城市进行水敏感性设计,打造“海绵城市”。

  同时,我市将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建设南方海谷,创建蓝色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示范基地,组建蓝色经济智库。围绕“宜游湛江”、“人文湛江”, 建设“脚印城市”和“公交都市”,深度发掘和弘扬城市文化与遗产;大力发展绿色交通,扩建城市绿道网络、大力建设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与公交站点,凸显湛江“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及“一带一路”战略重要支点城市的历史底蕴与现代地位,发展海上贸易、弘扬中国经贸文化与湛江人文魅力。

  未来三年,我市将在相关领域推出示范项目实施行动计划,与联合国及SUC项目中国办公室深度合作,致力于示范项目的落地与实施。为实现绿色环保、低碳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做好先锋表率,争当国内“绿色可持续发展城市”代表,未来世界可持续发展典范城市。